2000年,第15卷,第2期出版日期 2000-03-15
-
今日化学
-
-
- 人类基因组和DNA序列分析新进展
- 程介克
- 0世纪 9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将人类基因组研究列为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很多人认为这是当代也可能是整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事业[1],因为它是全面揭开人类自身奥秘的划时代研究 ,对人类的生命和生存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 990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人类基因组项目(Humangenomeproject),计划在 1 5年内投资 30亿美元 ,完成人类基因组全部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定位及遗传学研究。由于计划庞大 ,人们称其为“人的阿波罗”计划。英国、日本和德国都有较大的人类基因组研究项目。
-
2000, 15 (2): 11-16.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0.02.002
-
基地建设
-
- 基地建设经验交流
- 编者
- 编者按 在我国 ,基础学科高等教育不仅要为基础研究输送人才 ,而且还担负着为高技术、应用科学技术乃至社会科学的研究输送人才的使命。加强教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 ,是关系到国家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 ,迎接2 1世纪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要问题。为此 ,原国家教委(教育部)采取的有力措施之一 ,就是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基地”).自1 991年以来 ,经分批申报 ,论证立项 ,在 39所高校选择了 83个专业点为“基地”专业点。
-
2000, 15 (2): 17-18.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0.02.003
-
-
- 发挥学科优势,建设好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厦门大学化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 郭祥群, 王尊本, 朱亚先
- 厦门大学化学系化学学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于 1 991年 7月经原国家教委首批批准建立 ,1 994年 1 0月通过原国家教委专家组的中期检查评估 ,1 999年 1 1月通过国家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评估。厦门大学化学基地自建立以来 ,重视发挥厦门大学化学群体的学科和人才优势 ,在完善办学条件 ,充实教学队伍 ,更新教学思想观念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以“强化基础、注重能力、面向前沿、提高素质”作为基地教学的指导思想 ,立足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世纪人才。
-
2000, 15 (2): 22-25.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0.02.004
-
教学研究与改革
-
- 当前化学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
- 高盘良, 姚天扬
- 理科化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 1 999年 1 2月中旬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召开 ,会议就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现总结如下 ,供各校参考。1 关于教学改革立项 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分析了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为原来化学专业、应化专业及非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的“面向 2 1世纪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处于结题验收阶段 ,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 ,任重而道远 ,而实验教学改革、化学信息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方式现代化等方面更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2000, 15 (2): 26-27.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0.02.005
-
-
-
知识介绍
-
-
计算机与化学
-
- 微机自动控制和数采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 魏永生, 魏海珍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进入 90年代以来 ,随着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微型计算机的普及 ,将微机自动控制和数据采集技术用于化学实验领域的应用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兴趣。通过研制微机辅助测量及数据处理系统 ,大大减少了传统实验在人工读数、记录和处理等过程中所引入的人为误差 ,使各类实验的数据采集、显示、存储和处理合为一体 ,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和实验数据的测量精度。由于广泛采用集成化和模块化电子技术 ,使得非电子专业人员也能较方便地设计制作出适合本专业的、性能优良的微机软硬件应用系统。微机自动控制和数采技术为化学工作者提高化学实验的测试水平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
2000, 15 (2): 37-39.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0.02.009
-
化学实验
-
-
师生笔谈
-
- 在SN2反应中为什么Nu从背面进攻
- 丁敬敏, 丁漪
- 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有两类基本的反应机理 ,即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和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它们都是由IngoldCK和HughesED经过大量研究工作后提出的 ,有动力学实验、动态立体化学实验、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大量实验数据支持 ,已为广大有机化学家所接受 ,并广泛用在教科书中。 然而 ,对于SN2反应中 ,亲核试剂(Nu :)为什么总是向反应底物的中心碳原子(与离去基团L :的价键C-L)的背面进攻这一现象 ,虽有多种解释 ,但总不够完美。我们以为如果着眼于分子轨道去讨论 ,问题似可圆满解决。
-
2000, 15 (2): 43-44.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0.02.011
-
- 醛、酮结构对羰基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影响
- 许申鸿
- 醛、酮分子中都含有活泼的羰基 ,亲核加成是醛酮最重要、最典型的反应之一。其反应历程为 :式中R为H或烃基 ,Nu为亲核试剂。这两种历程 ,决定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均为Nu对羰基的进攻[1~3].因此 ,羰基化合物的结构以及Nu的性质对加成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均有影响。但在相同的条件下 ,同一亲核试剂对不同羰基化合物的加成反应 ,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就只有羰基化合物的结构了。国内有机化学教科书[3~7]一般都是从两方面论述羰基反应活性的 :①电子因素 :当羰基碳上连有给电性基团(如烷基、芳基等)时 ,由于中心碳原子的电正性减小 ,从而降低了它的亲电能力 ,使反应活性下降。
-
2000, 15 (2): 45-46.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0.02.012
-
自学之友
-
-
- 居里夫妇与钋和镭的发现
- 张清建
- 科学背景1895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 .R ntgen)宣布发现一种穿透力很强、并能摄下人的手骨照片的神秘射线 ,取名为“X射线”.这一消息震惊了欧洲科学界。 1 896年 1月 2 0日 ,法国数学物理学家彭加勒(H . Poincar啨)在科学院例会上提出 ,由于X射线来自克鲁克斯管上的荧光斑 ,那么其他荧光物质也可能放出类似的射线。 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Henri. Becquerel)开始从暴露在太阳下能发出荧光的各种物质中寻找这种强穿透性的射线。他发现硫酸铀酰钾和其他的铀盐 ,无论是否经过阳光的照射 ,都能放出一种具有穿透性的辐射。
-
2000, 15 (2): 52-55.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0.02.014
-
港澳台化学教育
-
- 香港特区大学的化学教育
- 朱文祥
- 香港特区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在 1997年的亚洲大学综合评比中 ,香港有3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进入前10名 ,而众多的大陆大学中 ,只有北京大学进入前 10名。 1998年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继续保持前 10名的位置。香港地区大学的学制和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英式的或者是英美混式的。然而 ,大部分教师和几乎全部学生都是中国人 ,他们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 ,在香港的教育中蕴含着中西合璧的特殊的东西。
-
2000, 15 (2): 56-62.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0.02.015
-
动态与信息
-
-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化学教材简介
- 理工科高等院校使用教材物理化学(第四版)(上册、中册、下册)(胡英主编) 本书在继承以往工作的基础上 ,着重在教材框架的重新构造、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以及突出应用使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等 3个方面 ,力图与国际接轨 ,保持并发扬特色。全书分 5篇 18章共 3册。
-
2000, 15 (2): 63-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