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生物体发挥功能的遗传基础,随时都承受着来自体内或体外环境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可以使DNA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即产生"DNA损伤";如果这些损伤不能被及时修复,会对生命体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细胞存在一系列的DNA损伤修复机制;这些机制的存在使得基因组在很长的时间内得以稳定维持。201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以及阿齐兹·桑贾尔,以表彰他们在DNA损伤修复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本文简述了DNA损伤修复机制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人类健康密不可分的联系。
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运用QQ的群功能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实践。
在香精香料化妆品通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抽象原理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介绍成立浙江省高校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联席会(以下简称:联席会)、举办化学学科(实验)竞赛的背景及发展情况。以联席会和竞赛为载体,建立了全省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交流平台,扩大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推动了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在非化学专业基础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多年的教学和管理中,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实验后的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进行了一些实践创新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网络课程成为传授知识的重要平台。网络环境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根据多年化学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师预做环节在实验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先从氮分子的化学键讨论其稳定性,再从最早工业化的合成氨出发,讨论氮分子化学键活化的相关研究,意欲探索一种元素化学新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灵活学习并运用知识去认识自然世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型沸石分子筛作为沸石分子筛中经典成员之一,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均有讲述,但传统的讲授和实验存在学生数量众多、缺乏趣味性及综合性等缺点,本文通过在A型分子筛合成中增添考察"碱度、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3个实验变量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期达到综合化学实验的目的。
在非化学专业本科生生活化学实验课程中尝试开设饮用水实验,针对非化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重新设计实验的教学内容,通过贴近生活的实验内容,普及饮用水常识,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夏季学期的研究型实验课程"化学科研基础训练"中开设"壳聚糖的制备与表征"综合实验,以龙虾壳为原料,通过除蛋白、脱盐、脱色、脱乙酰等一系列反应,制备得到目标产物壳聚糖。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仪、黏度法、滴定等对产品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
为了改善流动法测定催化剂活性的实验,通过原位还原置换法将Ag负载于Raney-Cu表面,制备Ag/Raney-Cu催化剂,并比较了Ag/Raney-Cu与Raney-Cu及传统ZnO/Al2O3催化剂对甲醇分解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发现所制备的Ag/Raney-Cu及Raney-Cu均显示了高于ZnO/Al2O3催化剂的低温催化活性。在250℃时,Raney-Cu的活性高于Ag/Raney-Cu;随着温度升高,Ag/Raney-Cu的活性显著增强,当温度升高至350℃,其活性高于Raney-Cu的活性。
介绍电解法处理有色有机废水这样一个新的物理化学设计实验,详细阐述了实验原理、实验装置的搭建和实验操作方法,主要探讨了电流密度、电解时间、辅助电解质浓度等技术参数对槽压和有机物转化率的影响,并介绍了该实验的开设模式和实践情况。
介绍在新型晶体结构中出现的不符合八隅体规则的现象,讨论了结构化学教学中VSEPR理论与八隅体规则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客观准确地理解相关理论及应用。
从理论计算和实验两方面对酸碱滴定指示剂浓度的影响进行讨论。通过酸碱滴定通式计算了溴百里酚蓝和酚酞在氢氧化钠滴定盐酸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指示剂的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判定滴定终点。必须采用合适的指示剂浓度才能实现好的变色和好的准确度。
以二项分布为例,阐述了平衡分布与最概然分布间的关系。通过子数很多时,二项分布可以变为正态分布以及它的相对涨落与子数的平方根成反比的统计力学原理,阐明了热力学系统的平衡分布可用其最概然分布来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