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2017, 32(1): 9-14 doi: 10.3866/PKU.DXHX201609032

教育专题

浅议基于学科思维的化学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内容编排

张树永,1, 朱亚先2

Design of Curriculum and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for Chemistry Majors Based on Cultivation of Chemical Senses

ZHANG Shu-Yong,1, ZHU Ya-Xian2

通讯作者: 张树永, Email: syzhang@sdu.edu.cn

摘要

对化学学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哲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按照化学的学科思维模式构建新型化学课程体系——“学科思维体系”的理念。并对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今后化学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化学类专业 ; 教学基本内容 ; 学科思维 ; 课程体系 ; 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philosophical features of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 the chemistry discipline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way of cultivating scientific sense and thinking mode of chemistry, a new curriculum module known as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way of thinking is established for education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s of chemistry majors. Some suggestions for formation of a sound curriculum and rational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are put forward. It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dvices for future design of curriculum, compilation of chemistry textbooks and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s for chemistry majors.

Keywords: Chemistry majors ; Teaching contents ; Thinking way of discipline ; Curriculum ; Education reform

PDF (55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树永, 朱亚先. 浅议基于学科思维的化学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内容编排. 大学化学[J], 2017, 32(1): 9-14 doi:10.3866/PKU.DXHX201609032

ZHANG Shu-Yong, ZHU Ya-Xian. Design of Curriculum and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for Chemistry Majors Based on Cultivation of Chemical Senses. University Chemistry[J], 2017, 32(1): 9-14 doi:10.3866/PKU.DXHX201609032

1 引言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1]和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化学教指委)制订的《化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是指导我国高校化学类专业设立、建设和评估的纲领性文件。这两个文件对化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基本要求、教学基本内容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受到格式和篇幅的限制,文件只给出了专业知识(包括理论教学基本内容和实验教学基本内容)的概略性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高校教学,化学教指委近期又制订了更为详细的《化学类专业化学理论课程教学建议内容》[3]

上述3个文件虽然明确了教学基本内容,但对如何将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成章节和课程并最终形成课程体系,只给出了指导性原则。这虽然给各高校构建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专业和学生的特色发展留下了充足空间,但由于化学学科内容庞杂,理论体系又不十分清晰,这种原则性、概略性的叙述也给各高校思考和规划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在2012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4]中,化学教指委给出了几种比较典型的核心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示例,但也未就如何将知识点划分到课程,以及采用不同课程体系时课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说明。不少高校都纷纷希望化学教指委组织一些有关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讨论,给出一些建议,以帮助高校理清思路,做好教学的设计和落实。

本文试图在思考化学学科思维特色的基础上,讨论知识点的组合方式,并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一些看法。

2 化学学科思维特点和知识的逻辑顺序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过程的科学[1, 2]。在化学家眼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原子间通过化学键相互结合;原子和分子间通过化学键或者分子间作用力聚集成液体、固体等聚集态,以及原子簇、分子簇、分子聚集体等,进而形成介观乃至宏观的物质形态。物质具有特定的组成和结构,组成和结构是可以表征和表示的。

与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从宏观到微观(top-down)的学科发展趋势不同,化学从一开始就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原子、分子层次,按照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来研究和思考化学现象。即化学家总是试图从微观的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分子图像)的角度来诠释物质的宏观性质、变化过程及其规律,体现出化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独特性和优势[1]

自1808年道尔顿(Dalton)发表《化学哲学新体系》以来,经过200余年的发展,现今的化学已经成为一个知识浩渺的庞大学科,虽然仍伴有经验的成分且学科的理论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还不是能够用数学处理的完整意义上的科学,但其作为中心学科(central science)的地位已无法再被撼动。剩下的问题是如何使化学学科更加系统化,将零散、庞杂的化学知识呈现为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并藉此形成系统的学科思维模式。

化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主要有两个,一是按照学科发展脉络,二是按照学科思维脉络。所谓学科发展脉络就是从历史形成来看学科的顺序。从早期的化学著作如1808年道尔顿的《化学哲学新体系》、1860年康尼查罗(Cannizzaro)的《化学哲学教程提要》不难看出,早期化学是自然哲学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总论性的综合学科。但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原理方法的不断建立,化学学科呈现出分化发展的趋势,渐次产生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二级学科。目前在国内外比较盛行的“五大化学”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5],实际上就是这种学科分化发展的结果。“五大化学”体系所形成的明确的二级学科疆界,导致了化学学科的割裂,使系统的化学学科思维难以形成。近年来,随着先进科学仪器方法、信息技术和计算化学的发展,使得从分子和量子角度认识反应本质被越来越多的合成化学家所接受,物理无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等交叉学科的出现,体现出学科融合的趋势,使我们有可能再次沿着化学哲学的脉络来思考化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1]

3 按学科思维脉络编排基本知识

按照化学学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体现的学科思维系统,可以将上述3个文件中规定的基本内容按表1的方式进行编排,形成“学科思维体系”。

表1   按照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编排的教学内容

领域具体内容[1-3]
3.1原子结构与性质3.1.1原子结构:原子结构模型能级轨道电子排布;氢原子及类氢离子的薛定谔方程
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原子轨道多电子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电子自旋
3.1.2电子能级激发与跃迁原子光谱项电子光谱原子光谱分析
3.1.3元素:同位素周期律次级周期性其他特殊规律性质与反应(无机化学)核化学
3.1.4核自旋核磁共振谱分析
3.2原子与分子间作用力3.2.1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键的性质;特殊化学键——配位键多中心键
3.2.2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及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双原子分子结构
前线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的对称性和轨道对称守恒多中心键和缺电子分子结构多重键
晶体场理论配位场理论离域π键和共轭分子结构共振论
3.2.3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离子-偶极作用亲疏水作用
3.3分子结构与性质3.3.1分子结构:构型构象同分异构命名(无机、有机、高分子)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
分子点群群论初步极性和旋光性与分子对称性的关系
构效关系: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有机立体化学官能团空间位阻芳香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立体效应立体电子效应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卡宾苯炔)高分子化学
3.3.2分子运动:振动转动平动分子能级;分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分析:振动光谱转动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磷光光谱发光分析拉曼光谱圆二色光谱;
分子扩散隙流分子束交叉分子束实验
3.3.3合成、性质与反应:无机化学(单质与化合物的制备重要配位化合物酸碱及其理论)
有机化学(官能团的保护与脱保护合成子与等价试剂逆合成分析;自由基反应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周环反应氧化反应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重要有机官能团
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及相互转换)高分子化学(逐步聚合链式聚合共聚合反应其他重要高分子合
成方法;高分子反应特点;聚合度不变的反应:侧基端基官能团转化;聚合度增加的反应:接枝
嵌段扩链交联;聚合度减小的反应:降解再生与回收)
3.3.4分子的解离光解电离质谱分析分子电离与离子裂解规律离子峰
3.4分子聚集行为3.4.1分子间作用:分子缔合超分子加合物
3.4.2分子与表面作用吸附润湿铺展覆盖度吸附原子
3.4.3表面张力作用表面膜胶束囊泡
3.4.4原子簇分子簇金属氧簇(多酸)量子点纳米材料
3.5物质的存在状态3.5.1气态:理想气体气体定律非理想气体气体分子运动论气体混合物逸度
3.5.2聚集体:液体(凝聚液气平衡小液滴固体溶液液体混合物)固体(晶体种类晶体结构
周期性点阵理论空间点阵类型晶体缺陷准晶无定形体)液晶晶体的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
晶体表面结构及分析
3.5.3特殊状态:超临界流体等离子体
3.5.4混合物和分散体系:液体混合物溶液分散系胶体分散系粗分散系乳状液
3.5.5表面与界面分散度与比表面积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吸附等温式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
溶液表面吸附;表界面分析:光电子能谱扫描探针电镜
3.6从微观到宏观3.6.1统计热力学基础:微观状态统计分布与平均玻耳兹曼分布律统计熵
配分函数及其热力学函数的统计计算
3.7过程与变化3.7.1方向和限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化学能源化学电化学(电极电势
双电层模型能斯特方程可逆电池电动势)光化学(光激发激发态衰变光化学定律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发光光解与光合反应)
3.7.2平衡:化学平衡相平衡(相率相图)溶液和液体混合物(组成表示化学势活度依数性
平均活度)
3.7.3速率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速率常数)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简单级数反应)
复杂反应(反应历程近似处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活化能)速率理论(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
单分子反应速率理论)态-态反应溶液反应电流密度极化与超电势催化作用
3.7.4传输:传递过程:传质(对流、扩散、电迁移)传热动量传递;导电:导体分类载流子
电解质溶液迁移数电导固体的能带理论
3.7.5非平衡态热力学耗散结构
3.8检测与检验3.8.1组成与含量表示
3.8.2分析质量保证与控制:分析误差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分析质量控制
3.8.3样品采集与处理采样方法样品预处理方法分离与富集方法
3.8.4.化学分析滴定分析重量分析
3.8.5各种仪器定性和定量检测
3.8.6化学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表达:数据处理仿真模拟数据库常用化学软件等化工制图
3.9化学实验3.9.1实验室安全与环保
3.9.2物质的合成与分离等相关基本操作与方法
3.9.3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表征技术
3.9.4基本物理量与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
3.9.5规定仪器的使用
3.10应用拓展3.10.1学科内容应用:固体化学结晶化学应用电化学(化学电源电解腐蚀与防护)胶体化学
光化学表面活性剂化学等
3.10.2交叉学科应用:化学工程材料化学能源化学环境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化学生物学
医化学药学等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1显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这些以合成为基础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3.1-3.3部分,即主要关注原子、分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合成的方法,可以概括地称为“分子工程(molecular engineering)”。而理论化学部分则从3.1直到3.10,跨度巨大。

化学学科之所以成之为科学,得益于其庞大、坚实的理论体系。沿着化学理论所确立的思维模式来建构、思考和发展化学,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化学教育必须遵循的道路。

图1所示,化学学科以数学、物理学为基础,以理论化学(包括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构成主干,而在理论指导下的合成化学则构成了学科粗壮的枝杈,最后交叉学科和化学应用则构成了繁茂的枝叶,体现出勃勃的生机。

图1

图1   化学学科的逻辑框架示意图


按照先主干、后枝杈的方式组织知识,即可构建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科思维体系”。依据该体系开展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系统连贯的学科知识框架,构建高阶思维模式,加深对合成化学的理解,能够更好地预测、设计和判断化学变化和过程,使合成化学从纯粹的经验中脱胎出来,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表2是按照学科思维体系组织化学课程的方案。

考虑先修课程的需要,可以在第一-三学期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高等数学内容;第二-三学期开设大学物理;第二-五学期开设理论化学,其中理论化学-1主要涵盖3.1-3.3的内容,相当于现在的结构化学内容;理论化学-2主要涵盖3.4-3.7的内容,相当于现行的物理化学内容,并对统计热力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论化学-3涵盖3.1、3.3和3.8的部分内容,相当于分析化学的原理部分;理论化学-4涵盖了3.7部分内容,相当于化工基础部分。合成化学-1相当于无机化学部分;合成化学-2-3相当于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合成化学-4相当于高分子化学部分。化学应用部分可以包含固体化学、结晶化学、中级无机化学、中级有机化学、电化学、催化化学、光化学、胶体化学等内容;交叉学科部分可以包括材料化学、能源化学、环境化学、药学等特色内容。基础实验-1-2包括基本操作和物理化学参数测定,基础实验-3-6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的合成及相关综合实验内容。

表2体系以理论化学作为统领,使学生首先建立系统的学科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手段,即先“授人以渔”,而后开展合成化学教学。在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从单纯关注反应物、反应条件和产物,提升到同时考虑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产物分离和纯化,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等,使合成化学教学变得更加系统、深入、丰富和鲜活,在应用理论解释反应现象和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最后再将化学教学引向交叉学科,并与学科前沿和应用接轨。

表2   按照学科思维模式安排化学类专业课程

学期数学基础物理基础理论化学合成化学应用拓展实验技能
第八学期毕业论文
第七学期交叉学科综合实验
第六学期合成化学-4应用化学基础实验-6
第五学期理论化学-4合成化学-3基础实验-5
第四学期理论化学-3合成化学-2基础实验-4
第三学期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理论化学-2合成化学-1基础实验-3
第二学期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化学-1基础实验-2
第一学期高等数学化学信息学基础实验-1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4 按化学逻辑体系安排教学的可行性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高校都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理论先导体系”或者“物理化学先导体系”[6-14],这些体系与表1表2所述“学科思维体系”类似,但又明显不同。

从教材建设看,南京大学的《化学原理》[6]、复旦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的《物理化学》与本体系所要求的理论化学教学内容基本对应。现行的《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特别是古练权等编写的《有机化学》与合成化学-2-4的内容和编排接近。存在较大问题的是无机化学教材。目前的无机化学教材有接近一半的篇幅与理论化学重复,体例上接近化学原理,但系统性和深入性不足,真正意义上的无机化学教材非常少见。由张青莲主编的18卷本《无机化学丛书》是一个适宜的补充。对实验教学而言,目前已有多套教材能够与表2安排较好地吻合,如孟长功和蔡炳新分别主编的《基础化学实验》。这表明,已有教材能够较好地支撑“学科思维体系”的实施。

类似“学科思维体系”的改革在一些高校出现过反复,在另外一些高校的实施效果也未达到预期。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在于师资和理念。由于我们的师资都是在“五大化学”体系下培养的,本身对化学学科的哲学体系和思维模式不够了解,学科知识受到二级学科的局限,这给“学科思维体系”教学带来困难。“学科思维体系”的长处必须由从事合成化学教学的教师将化学理论和思维模式引入到合成化学教学中方可发挥,这对讲授合成化学的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这表明,虽然推进“学科思维体系”教学是建设特色培养方案[15],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6]的必然要求,但其难度却不容小觑,需要渐进式地持续推进。之前已经探索并取得一定效果的“理论先导体系”可以作为从“五大化学体系”向“学科思维体系”的必要过渡。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本文引用: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大学教学, 2015, No. 2, 31.

[本文引用: 2]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化学, 2016, 31(11), 11.

[本文引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 1]

朱亚先,林新萍,周立亚,郑兰荪.大学化学, 2016, 31(5), 8.

URL     [本文引用: 1]

葛欣,姚天扬.大学化学, 2007, 22(5), 70.

URL     [本文引用: 2]

高盘良,常文保,段连运.大学化学, 1994, 14(2), 21.

URL    

金若水,吴性良,谢高阳.大学化学, 1998, 13(6), 12.

URL    

忻新泉,姚天扬,王志林.大学化学, 1999, 14(2), 19.

URL    

张季爽,蔡炳新,柴雅琴,郭灿成,罗明辉,黄杉生.大学化学, 1999, 14(2), 32.

URL    

荣国斌.大学化学, 1999, 14(2), 24.

严世强,唐宁,黄国生.高等理科教育, 2000, No. 6, 33.

张树永,宋其圣.大学化学, 2005, 20(4), 14.

金浩,郭琦,花书贵.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5, 31(12), 11.

[本文引用: 1]

张树永.中国大学教学, 2014, No. 4, 48.

[本文引用: 1]

张树永.中国大学教学, 2015, No. 3, 5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