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和胺的借氢反应是一种制备胺类化合物的绿色途径。本文介绍了借氢反应的概念,并重点介绍了均相催化的醇和胺之间借氢反应的起源、重要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无机化学实验是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本文介绍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实验中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川大学为“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特设研究生助教岗位。主讲教师安排现任优秀助教参与助教的岗前培训工作,并引导全体研究生助教学员积极参与“助教榜样微课堂”和“互动研讨微课堂”的培训,提升了学员的参与度和培训质量。
根据国家级厦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特点,从实验室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多个方面入手建设实验室文化的实践进行总结与分享。
借助PHREEQC程序,探讨了计算机模拟在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水溶液中的酸碱中和、络合反应、沉淀溶解平衡以及化学动力学等化学过程,建立了相应的反应模型。应用这些模型进行教学,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现代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建立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打下了良好基础。
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常见的一些图例进行归类总结,并对作图原理及应用做相应介绍,使复杂理论知识得以简化,贴近实际,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有整体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参考。
以色谱专业课为蓝本,运用多个教学实例,阐述了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如何应用研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大学本科生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体会,从双语教学的目标和意义、中英文教材的选择、双语教学授课模式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授课内容的调整与优化、双语教学方法的优化、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等方面,分析了本科生双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为提高高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双语授课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水平上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方式,这对于有效地学习有机化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探析了基于三重表征的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策略。
针对分析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要求,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教学,以切实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介绍高校化学实验课的总体目标、现状和问题,并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管理学原理应用于高校化学实验课教学,以辅助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对实验课程学习热情不足等问题,提出利用微视频短、快、精、易、趣等特点,构建以传统教学为主、以微视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重要补充手段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一模式解决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操作讲解一过性、不便重复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展示途径,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X-4数字显示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了不同组成的芴与芴酮混合物试样的熔点,用最小二乘法近似处理组成与熔点数据,得到芴和芴酮的最低共熔点为57.4℃,其摩尔分数为芴39%和芴酮61%。该测定芴与芴酮最低共熔点的简单方法,可用于本科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
本实验以大学生创新实验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结合有机化学实验的特点,设计了苯甲酸苄酯的合成路线。以苯甲醛为原料、苯甲醇钠为催化剂,经Tishchenko反应合成目标产物。其最佳合成条件为:苯甲醛与醇钠物质的量比为33:1,反应温度介于50-60℃,反应时间为1 h。产率69%,产品纯度99%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此工艺流程符合有机化学实验的要求。
实验假设水溶液中Ag+和SO42-的浓度非常低时,其活度无论处于同一体系还是在不同体系均相同。依此设计原电池,使该原电池的电池反应为Ag2SO4(s)→2Ag+(aq)+SO42-(aq),采用补偿法测量一定温度下此原电池中AgNO3溶液浓度和K2SO4溶液浓度发生变化时的电池电动势E;。依据能斯特方程和Debye-Huckel极限公式,推导出原电池标准电动势E⊖与电解质的平均活度系数γ±及溶液浓度的关系,用外推法作图得到此电池反应的标准电动势E⊖。由平衡常数与原电池标准电动势的关系,得到Ag2SO4的溶度积Ksp(Ag2SO4)。
采用加热回流和溶剂热两种方法合成了三种大环草酰胺系列配合物,并对所得配合物进行单晶结构解析。使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ESR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质研究。该实验原料简单易得,实验方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采用萃取、旋转蒸发等前处理方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组成与含量。设计一个综合性教学实验,对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检测。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垃圾渗滤液中所含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本实验应用于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检测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对于碳氧化反应,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呈现不同规律的现象进行了讨论。指出第一阶段主要由氧气在碳表面化学吸附平衡受温度的影响决定。第二阶段则由碳在二氧化碳中发生气化反应,特别是其中的酮基脱附步骤决定。对已有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新的简化机理,并采用速率控制步骤近似和平衡近似对机理进行了近似处理,得出的第二阶段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解释相关实验规律。
现行教材的化学反应分类以繁多的化学反应事实为对象,缺乏系统性。本文以基本化学反应形式为对象对反应进行系统分类,并且用多置换反应取代现行中文教材所称的复分解反应,而把复分解反应一词用于指称新增的一类基本反应形式,即复杂分解反应。对基本化学反应形式进行系统分类有助于发现新的反应。
将影视节目中酸碱指示剂的应用引入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化学知识,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Suzuki-Miyaura金属偶联反应是在零价钯配合物的催化下,芳基硼酸或硼酸酯与卤代芳烃发生交叉偶联的过程。该反应具有很强的底物适应性和官能团容忍性,广泛应用于众多天然产物与有机材料的合成。鉴于反应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外高校逐渐尝试将Suzuki-Miyaura反应引入到本科生的有机实验教学中。本文针对2000年后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期刊中涉及的Suzuki-Miyaura反应,分别从反应条件、后处理和表征方法、实验拓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归纳,并对其设计理念和教学特色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