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实验教育是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分析当今化学实验教育诸多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引入U-G-S模式集合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和政府力量共同促进化学实验教育的协同创新,并通过分享代表案例总结了U-G-S模式下化学实验教育创新与化学实验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为科学实验教育在更大范围内的协同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对于少学时普通化学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本文结合课题组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构建了“葡萄糖”立体化教学案例,将葡萄糖在生命体系中的代谢平衡、消化吸收、分子转运、糖尿病成因、血糖检测、无创诊断技术、分子诊疗等领域的研究串联起来,从微观与宏观、疾病与健康、生活应用与科研前沿的不同角度来展示相关内容。将该案例用于化学与生命相关知识的教学,探索其在本科生科研创新思维训练中的应用。
针对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提出无机化学教学趣味性的三大增强策略,一是设定情境,让“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二是善用比喻,让“困难”的知识有趣起来;三是自创“小诗”,让“复杂”的知识幽默起来。通过实践,三大增强策略的效果很好,值得广泛推广。
葡萄糖的结构中含有羟基和醛基,两者的连接次序、位置、方式和空间关系等对其结构、物理与化学性质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此教学单元为例,在回顾醛、醇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葡萄糖结构中这些官能团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帮助他们实现知识融会贯通的同时,逐步培养本科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有机化学选论课程是有机化学专业必修课的深入与延伸,既要满足学生对日新月异的现代有机化学知识的需求,又要兼顾知识的系统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本文以创新教学素材、使教学与现代科研以及社会工艺相结合为出发点,探讨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改革探索。
仿生材料化学是一门以仿生学为基础,系统阐述通过模仿生物特性来制备材料的课程,对培养学生学习自然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引入启发式教学手段,打造多元教学方式,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代大学生背离课堂原因复杂多样,如何改变现状引导学生回归课堂,是国内外大学共同面对的难题。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强化个体归属感,引导学生回归课堂的应对策略;系统探讨了强化学生归属感的多种途径,并通过实际案例对如何强化归属感以及取得的有益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该文提出的教学理论对一线授课教师和教育工作管理者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介绍了国内化学废弃物处置方面的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并以美国休斯顿大学为例,介绍了美国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处置机制,包括法规、机构、管理办法、责任等。以2010至2011年间美国化学会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期刊中涉及废弃物处置的四个教学实验,阐述了“3R”(循环、减量、再利用)绿色化学原则。最后以北京大学为例,介绍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对废弃物处理的做法。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网址:http://aic.pku.edu.cn/)是一个用于仪器预约与管理的系统,系统集网站管理、送样预约、上机预约、培训管理、财务管理、耗材领取、统计等子系统于一体,系统功能全面强大,运行稳定,操作便捷,界面友好。大大改善了分析测试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并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介绍一个仪器分析综合实验——纳米Fe2O3和Fe3O4的制备及其催化高氯酸铵热分解性能的研究。采用水热法合成纳米Fe3O4,进而煅烧得到纳米Fe2O3。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制得的样品结构进行表征,通过透射电镜(TEM)可以发现其为球形颗粒,粒径在10-20 nm范围内。将制得的纳米Fe2O3和纳米Fe3O4按不同比例加入高氯酸铵(AP)中,通过对混合物进行热分析(TG-DSC),发现纳米Fe2O3和纳米Fe3O4可以明显促进AP的分解,且Fe2O3的催化效果优于Fe3O4的催化效果,并对催化机理进行了简单讨论。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习水热反应的方法,掌握利用XRD、热分析等多种手段对化合物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的技能。
酸碱质子理论是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溶液中的酸碱强弱的比较虽然可以通过查找酸碱解离常数来得到,但在数据缺失情况下的定性比较酸碱强弱在教学中也很重要,而且这种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本文根据质子酸碱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析它们的酸碱性,并主要根据分子结构信息,包括键的极性、键的强度、键的离域、氢键、分子中键的环境等,推导、比较它们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确定主环是命名复杂桥环化合物的难点所在。我们介绍一种“剪断最短桥,显露最大环”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确定最大环的位置,从而对复杂桥环化合物命名。
配位聚合是高分子化学课程中的经典内容。本文基于配位聚合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从聚合机理、引发剂性能指标和聚合物结构指标三方面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利用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rGmӨ来计算无机化学“四大平衡”的平衡常数,解释诸如沉淀-溶解平衡教学中为什么要求微溶强电解质等问题,并从化学反应等温式类推了电极反应的等温式,推导了复杂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与其简单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之间的关系,拓展了热力学在现行基础化学教学上的应用范围。
详细分析并解答了第31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对于每一道题目,我们都给出了详尽的讨论,引导读者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通过推理、演算、论证等方法顺利解题。对于特定的题目,我们还给出了相关的科学背景介绍与知识拓展,鼓励读者了解题目背后的科学思想,感受化学学习与科研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