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2019, 34(11): 45-50 doi: 10.3866/PKU.DXHX201907025

教育专题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王朝霞, 罗千福, 徐首红,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th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Organic Chemistry

WANG Zhaoxia, LUO Qianfu, XU Shouhong,

通讯作者: 徐首红, Email: xushouhong@ecust.edu.cn

收稿日期: 2019-07-22   接受日期: 2019-09-18  

基金资助: 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  ZJ1726103
2018华东理工大学“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  50222361903001

Received: 2019-07-22   Accepted: 2019-09-18  

Fund supported: 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  ZJ1726103
2018华东理工大学“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  50222361903001

摘要

对理工科来说,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主干课,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本文详细分析了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并针对性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尝试为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有机化学 ; 课程思政 ; 德育 ; 策略

Abstract

Among the cour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c chemistry as a basic subject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organic chemistry, and proposes a number of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Organic chemistry ;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 Moral education ; Strategy

PDF (62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王朝霞, 罗千福, 徐首红.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大学化学[J], 2019, 34(11): 45-50 doi:10.3866/PKU.DXHX201907025

WANG Zhaoxia.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th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Organic Chemistry. University Chemistry[J], 2019, 34(11): 45-50 doi:10.3866/PKU.DXHX201907025

在信息高度发达、思维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在高校学生中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不仅是党政工团、辅导员、班导师、政治教师的任务,也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华东理工大学的有机化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理工科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主干课程,其特点是学时多、选课学生多、学生重视度高、出勤率高、听课效果好,因此,有机化学课程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把握教育现状,通过育人教育探索,推动专业教学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和素质导向型转变,将有机化学打造成为一门全方位金课课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1 有机化学的思政教育现状

1.1 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发展、专业的细化及社会需求的改变,教育功利化更趋明显,“重教轻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有机化学课程而言,其本身教学内容多而杂、学时偏紧,在减负的要求下,学时、学分进一步降低,教与学的矛盾越发突出,教师在规定学时内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都较为吃力,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思政教学,育人环节往往被淡化、甚至被忽略的。因此,包括有机化学在内的专业课的思政教育仍处在一种“原生态”,并未形成系统化的育人理念与模式。

1.2 教师的认识

所谓“思政”指的是巧妙地将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匠人精神、职业道德等教育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教育学生如何做学问的同时,教给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然而,大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有片面性。近两年,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多数教师的态度是客观上不排斥,但主观上也不积极。专业教师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是第一位的,而思政教育应该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专项职责,与专业课教师无关;专业课上讲思政,就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

1.3 学生现状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部分学生博闻广见,自信、独立、善思、敢言,他们积极向上、朝气蓬勃;而另外还有少数学生因远离父母的监督与管教,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难以顺利完成学业,甚至自私、封闭、任性,以致发生极端事件。对这些学生,传统说教式的思政教育很难奏效,甚至适得其反,探索合适的思政教育方式,因人施教则更为必要。

2 有机化学思政教育的应对策略

2.1 传道者须先明道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门专业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2]。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全方位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不明道何以传道?思政教育亦是如此。打铁还需自身硬,专业课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还要与时俱进,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此外,也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视新闻、央视学习网、学习强国等多种学习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思政理论水平与德育修养,明确自己的崇高信仰并增强自身使命感。“师者,人之范也”[3],惟其如此,教师在工作与思政教学中才能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并以李保国、黄大年、钟扬等优秀教师为典型标杆,用自身的人格修为、修养学识影响带动学生,言传与身教并重,潜移默化,将思政教育提升至更高的境界[4]

2.2 明确核心内容与目标,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是要求教师在传授有机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适当地提炼出理想信念、创新精神、责任担当等育人要素,通过育智→养心→练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科学素养、协作能力、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科研作风等内在精神,润物无声,实现全方位的育人教育。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也是课程思政的制高点与着力点。课程思政只有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社会需求与个人实际,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循序渐进,以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有效开展起来。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当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华东理工大学自上而下被普遍重视。学校一方面请马列学院专职教师解读相关内容,帮助专业教师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与目标;另一方面请教学名师、教学能手进行示范讲课,帮助专业教师找到思政教育的制高点与着力点。同时,各级基层单位立足所授课程,积极开展教学思政研讨,而在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又从各自班级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

2.3 深挖德育元素,有效开展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必须立足专业课程,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事例,深挖其德育元素,找准结合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开展思政教学。有机化学绪论课是进行思政教育的第一环。有机物是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物就是生命有机体产生的化合物”即是这一名称的最初由来。但在1824年,24岁的维勒意外地发现无机物氰酸铵加热也可以获得有机物尿素,面对当时统治着有机化学界的“生命力论”学说及其代表人物,也是他的老师柏则里斯,维勒并未盲从,他克服各方压力,潜心研究,确证反应的产物就是哺乳动物的代谢产物——尿素,并于1828年正式发表论文“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从而颠覆了“生命力论”,开创了有机化学人工合成的新纪元。针对这一案例可以制作如图1所示课件,引导学生反思,并由表及里提炼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学[5, 6]

图1

图1   “有机物”教学案例中的德育元素


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季羡林先生似乎与有机化学毫无瓜葛,然而,一部80万字的《蔗糖史》凝聚先生17年的心血[7],被他称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蔗糖的提取与纯化则与本课程密切相关,融入有机化学基本原理,蕴含有机化学实验中重结晶单元操作技术的发展史。季先生最初研究蔗糖史的动机与他的古文字研究密切相关,他发现欧洲各国以及中国文字中与“糖”有关的字皆源于梵文śarkarā和khandaka,由此激发了他的科研灵感并着手研究,据统计,先生手工查阅了几十万页各类文献,“穷搜百代,以竟厥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细致入微的观察激发了科研的灵感,这一选题过程真切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这一案例用事实教育学生文化素养对科学灵感与研究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这部鸿篇巨制,在培养学生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的同时,感受大师活跃的科研思维,学习他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

绪论课的作用除了介绍课程以外,还要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表1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

表1   绪论课中的思政教育案例

思政主题思政内容思政教学目标
有机化学与诺贝尔科学奖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8]1.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2.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研态度;
3.合理分工、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4.潜心钻研、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
食品安全与有机化学苏丹红禽蛋、血燕、三聚氰胺奶[9]、味千拉面骨汤等近年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明确化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培养社会责任感
环境污染与绿色有机化学以视频、图片及解说的形式呈现DDT、垃圾焚烧、PM2.5 [10]、白色垃圾等典型环境污染案例1.树立绿色有机化学理念,并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志愿做“绿色化学”的宣传员与践行者;
2.培养学生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感
垃圾分类与有机化学上海近期为变垃圾为资源,正积极试点推行垃圾分类与其中涉及的有机物的去向[11]1.变废为宝所展现的辩证观点与敢于创新的科学思维;
2.培养学生绿色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有机化学与生产安全以天津滨海、盐城响水化学品爆炸及各种实验室安全事故为典型案例[12],介绍有机物的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有机实验习惯与安全防护意识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4 建设形式多样的思政与人文资源库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多角度、全方位建设形式多样的思政与人文资源库是实现“课程思政”系统化、长期化的前提。

资源库的建设应该具备有机化学的课程特色,它必须立足于有机化学学科,同时可以涉及化学史、微生物学、药物学、食品科学、甚至文学等相关学科,学科的交叉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科学与人文素养。资源库分门别类地设置多种主题,如“有机化学家的故事”“化学事故背后的思考”“生活中的有机化学”“远离毒品”“食品安全与有机化学”等等。资源库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音像,甚至卡通动画,要符合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13]。建立资源库,工作量较大,不能仅靠一己之力,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团队,也可以发动学生参与,发挥聚集效应,从无到有先建立起来,进而不断修改、完善,并不断更新相关内容,从粗到精地进行建设,这是一项长期、细致、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

2.5 建设丰富多彩的思政教学模式

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我们提倡“课程思政”,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侧重点不同,我们进行的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不同课程教学里产生的课程附加值和升华值。因此,课堂上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能本末倒置、顾此失彼,更不能将有机化学课变异成“思政课”。

目前,一些高校为减轻学生负担缩减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学时,这使原来就不宽松的教学时间愈发紧张,另一方面,各高校又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如果德育教学占用时间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只是形式化的一带而过,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又无法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就必须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德育教学方案[13-15],课上避免不受欢迎的正面直接宣传和“灌输”,不讲空话、不讲大道理,不生搬硬套。要抓住典型事例,让课程思政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只有学生普遍认可,教师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讨论、反思。用科学柔性的教学方法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把握好“度”,在课堂上适当“留白”,要求学生通过课后查阅文献资料、深入思考解决问题,使之体验探索的艰辛和随之产生的成就感;也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些思政话题撰写小论文,继而在微信群、QQ群等共享并展开讨论,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模式。实践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轻松的氛围,促进师生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思考、前行,在思考前行中实现品德修养的升华,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收获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笔者曾按组指定若干学生就有机化学中涉及的以霍夫曼命名的反应与规则进行文献查阅,结果他们发现有机化学史上有若干著名的霍夫曼,其主要贡献见表2

表2   有机化学史上的若干“霍夫曼”

化学家主要贡献
A. W. Hoffmann [16, 17](德)1.提出“氨型”的概念,奠定了“类型说”的基础;
2.发现霍夫曼(热)消除反应与霍夫曼规则;
3.发现霍夫曼降解(或重排)反应
F. Hoffmann [18-20](德)1.通过对水杨酸的羟基乙酰化反应,首创阿司匹林,使之成为药物神话;
2.通过对吗啡的羟基乙酰化反应,力图降低吗啡的成瘾性,结果却获得成瘾性更强的毒品海洛因,走向万劫不复
A. Hoffmann [21, 22](瑞士) 用麦角合成强力精神类药物麦角酸二乙基酰胺(LSD),成效卓著,然而错用和滥用导致LSD成了“恶魔毒品”
R. Hoffmann [23, 24](美) 因与伍德沃德一起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以解决周环反应中立体定向的问题而获得198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于是,他们撰写成论文并在微信群里与其他学生分享。这一案例有效提高了微信群的活跃度,让学生们走近大师,切实明确了每一位霍夫曼的科学贡献,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其主导作用往往会将思政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例如,引导学生从A. W. Hoffmann的成功中去发现“氨型”概念的提出、霍夫曼规则的总结,其实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方法论上的应用。让我们看到“观察–发现–分析–研究–验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再如,从阿司匹林到海洛因,都是乙酰化反应,但底物不同,结果就大相径庭,F. Hoffmann的故事本身充满戏剧性,这一鲜活的案例用事实告诉学生科学研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LSD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关于“度”的哲学思考。F. Hoffmann和A. Hoffmann的故事则让学生明白很多科学发现是双刃剑,是否能造福人类关键在于掌握这一技术的人或社会集团,从而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当然,为配合思政教育,学校还要注意隐性教育[25],也就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广播、报刊、宣传栏、公众号、网站、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等,形成一种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从而构建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模式,实现校园文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使得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勇于进取与开拓。

3 结语

大学时期是年轻人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成才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适时在有机化学等专业课程上开展思政教育非常必要。课程思政教育首先要让传道者明道,合理组织教学;在内容上深挖课程与思政的内在联系,找到精准着力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把握有度,进行思政教育;在形式上要生动灵活,丰富多彩,使学生喜闻乐见,让思政教育入耳、入心,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异的专业素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薛斌. 大学化学, 2018, 33 (12), 28.

DOI:10.3866/PKU.DXHX201804028      [本文引用: 1]

周月朋; 丁兆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 (11), 77.

URL     [本文引用: 1]

徐丹; 尹雪娜; 马世坤.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 (10), 3.

URL     [本文引用: 1]

王菁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7, (12), 18.

URL     [本文引用: 1]

邢其毅; 裴伟伟; 徐瑞秋; 裴坚. 基础有机化学, 第4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本文引用: 1]

钱旭红. 有机化学, 第3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本文引用: 1]

季羡林. 蔗糖史, 北京: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本文引用: 1]

饶毅; 张大庆; 黎润红. 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本文引用: 1]

胡小凤.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 (6), 26.

DOI:10.3969/j.issn.1673-0712.2010.06.008      [本文引用: 1]

邹佳乐; 林尧林.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9, (3), 357.

URL     [本文引用: 1]

刘璋祎; 王彦昕. 生态经济, 2019, (8), 9.

[本文引用: 1]

蔡迩一.响水爆炸两天后,天津重提"血的教训".[2019-08-2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882090737675129&wfr=spider&for=pc.

[本文引用: 1]

于子钧. 天津化工, 2018, (6), 51.

URL     [本文引用: 2]

王朝霞; 伍新燕; 窦清玉; 罗千福. 大学化学, 2018, 33 (4), 21.

URL    

王朝霞; 蔡良珍; 焦家俊. 化工高等教育, 2013, 30 (1), 92- 94, 102.

DOI:10.3969/j.issn.1000-6168.2013.01.026      [本文引用: 1]

特拉威斯A.S.; 蔡黎宏. 世界科学, 1993, (6), 59.

[本文引用: 1]

李德江; 孙碧海; 李斌. 化学教育, 2006, (4), 4.

URL     [本文引用: 1]

张子旸; 陈家华. 大学化学, 2010, 25 (4增), 48.

URL     [本文引用: 1]

Michael J. R. ; Desborough D. M. K.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17, 177, 674.

DOI:10.1111/bjh.14520     

常虹. 健康, 2012, (4), 62.

[本文引用: 1]

吕建平.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0, (9), 50.

URL     [本文引用: 1]

Hofmann A. LSD-My Problem Child McGraw-Hill: New York, 1980.

[本文引用: 1]

王海增. 大学化学, 1990, 5 (6), 50- 52, 61.

URL     [本文引用: 1]

刘范; 李静. 化学通报, 1992, (7), 57.

URL     [本文引用: 1]

贺武华; 张云霞; 杨小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4 (6), 60.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