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机化学中的重排反应及其归纳教学实践
An Induction of Rearrangement Reactions in College Organic Chemist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20-08-12 接受日期: 2020-09-28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0-08-12 Accepted: 2020-09-28
Rearrangement rea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in the course of college organic chemistry. These reactions can be found in many chapters, and might be easily forgotten by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u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arry out inductive teaching for relevant contents. Herein, we summarize and analyze in depth the rearrangement reactions involved in college organic chemistry. These analyses at the mechanism level are beneficial for understanding and memorizing of the reactions.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ductive analysis of rearrangement reactions in teaching practice through several cases is also introduc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teaching metho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relevant knowledge. Similar method can also be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toward other systematic knowledge.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张骥.
Zhang Ji.
重排反应是指分子的原子(团)从一个原子迁移至本分子或其他分子上的另一个原子上的反应。重排反应往往会使分子的骨架结构发生变化,得到更加“意想不到”的产物,因此普遍具有较为重要的合成价值。重排反应在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各个章节多有涉及,但由于其分布较为零散,学生容易遗忘,对其进行归纳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些领先的中英文教材已用专章对散布在各章的重排反应再次总结概述[1, 2]。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时的限制,难以和书本同步对重排反应进行二次讲解,因此特别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对其进行针对性强的归纳、比较和总结,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目前的少数介绍重排反应的评述性文章大都是对各类反应的例举[3, 4],本文基于教学经验,试图从一些独特的角度对大学基础有机化学中涉及的重要重排反应进行浓缩归纳和对比剖析,并介绍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对重排反应进行归纳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重排反应的分类
所谓“重排”,只是反应的结果。发生重排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涉及“更稳定结构的形成”[3]。如果通过重排可以得到更加稳定的中间体或是产物,那么重排就可能发生。根据迁移基团和底物在重排反应中的关系,可以将重排反应分为分子间重排和分子内重排。
图1
而分子内重排顾名思义则是在分子内部发生,其迁移基团不会彻底离开底物形成自由试剂,而是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协同进行。因此,分子内重排不会有交叉产物的生成。从机理的角度来讲,分子内重排绝大多数可归于周环反应中的σ迁移反应,而在大学有机化学中最常出现也是最为重要的是1, 2-重排(即[1,2]-σ迁移)。在这类重排反应中,迁移基团从一个原子转移到相邻的另一个原子(图 2),如碳正离子的Wagner-Meerwein重排,其在烯烃的亲电加成、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卤代烃/醇的消除等重要反应中均有涉及。1, 2-重排可以分为缺电子重排和富电子重排,其中,缺电子重排属于迁移基团R带着一对成键电子迁移的亲核重排;富电子重排则属于R不带成键电子对进行迁移的亲电重排(图 2)。此外,根据前线轨道理论可知,[1,2]-σ迁移为同面允许的过程,因此迁移基团如果具有手性,迁移后手性将得以保持。
图2
图3
2 大学有机化学中涉及的重排反应总结
表1 大学基础有机化学课程涉及到的重排反应
重排反应 | 章节 | 重排底物a | 机理 | 类型b |
Wagner-Meerwein重排 | 烯烃、卤代烃、醇等 | 碳正离子 | 1, 2-重排 | 缺电子重排 |
频哪醇重排 | 醇 | 碳正离子c, d | 1, 2-重排 | 缺电子重排 |
Beckmann重排 | 醛酮 | 氮正离子d | 1, 2-重排 | 缺电子重排 |
Baeyer-Villiger氧化Dakin氧化 | 醛酮 | 氧正离子c, d | 1, 2-重排 | 缺电子重排 |
二苯羟乙酸重排 | 醛酮 | 邻二羰基化合物c | 1, 2-重排 | 缺电子重排 |
Hofmann及类似重排(Curtius重排Schmidt重排Lossen重排) | 羧酸衍生物 | 酰基氮宾 | 1, 2-重排 | 缺电子重排 |
Demjanov重排 | 胺 | 碳正离子d | 1, 2-重排 | 缺电子重排 |
Tiffeneau-Demjanov重排重氮甲烷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 胺重氮甲烷 | 碳正离子c, d | 1, 2-重排 | 缺电子重排 |
Wolff重排 | 重氮甲烷 | 酰基卡宾 | 1, 2-重排 | 缺电子重排 |
Stevens重排 | 醛酮、胺 | α-碳负离子 | 1, 2-重排 | 富电子重排 |
Cope重排Claisen重排 | 酚醚 | 1, 5-己二烯衍生物酚烯丙醚 | ([3,3]-σ迁移 | 分子内重排 |
联苯胺重排 | 胺 | 联苯胺 | [5,5]-σ迁移 | 分子内重排 |
Fries重排 | 酚 | 酚酯 | 分子间重排 | |
N-取代苯胺的重排 | 胺 | N上重氮/亚硝基/氯等取代的苯胺 | 分子间重排 |
a由于分子内重排多为协同过程,重排底物中的“正离子”并不一定完全形成;b其中缺电子重排和富电子重排都是分子内重排;c有“助推基团”;d有“离去基团”
图4
图5
在缺电子重排反应中,迁移基团移至的原子(即Y原子)并不一定是C原子,也可以是N、O等原子,可相应地称之为氮(或氧)参与的缺电子重排。典型的例子是Beckmann重排,涉及氮正离子;Hofmann重排,涉及氮宾;而Baeyer-Villiger氧化则涉及氧正离子。从其关键步骤(图 6)可以看出,Beckmann重排有离去基团;Hofmann重排没有助推基团或离去基团;而Baeyer-Villiger氧化则同时存在助推基团和离去基团。
图6
图7
3 对重排反应的归纳性教学实践
在2019–2020学年的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从重排反应的机理出发,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关归纳性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内容主要涉及1, 2-缺电子重排,典型的教学案例如下。
3.1 Wagner-Meerwein型重排反应总结
作为碳正离子重排的经典过程,Wagner-Meerwein重排在多个章节均有所涉及,是大学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只要反应过程涉及碳正离子的产生,那么就有可能发生这类重排,我们在讲述“醇的消除反应”一节时,对其进行了全面总结,如表 2所示。通过归纳讲解,可使学生了解:1)虽然在不同底物的不同反应中都可能出现Wagner-Meerwein重排,但其根源均在于碳正离子的形成;2)不同的底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碳正离子;3)重排后的碳正离子视不同条件而发生不同的后续反应(主要是和亲核试剂结合或消除β-H,至于什么情况下更易发生何种反应,不属于本文讨论范畴)。
表2 Wagner-Meerwein重排所涉及反应总结
章节 | 反应类型 | 碳正离子的产生方式 | 重排后的碳正离子去向 |
烯烃 | 与卤化氢的亲电加成 | H+对双键的亲电加成 | 和X−结合 |
芳香烃 | 傅-克烷化反应 | 卤代烃C-X键的异裂 | 对芳环亲电取代 |
卤代烃 | SN1亲核取代 | 卤代烃C-X键的异裂 | 和亲核试剂结合 |
卤代烃 | E1消除 | 卤代烃C-X键的异裂 | 消除β-H |
醇 | 消除反应 | 羟基质子化后离去 | 消除β-H |
3.2 相似重排的“配对”记忆
一些重排反应,虽然处于不同的章节,但机理非常相似,对于这样的反应,进行对照归纳讲解显得尤为重要。如频哪醇重排与Tiffeneau-Demjanov重排(见本文第2小节),二者的区别在于羟基和伯氨基分别形成
对于Hofmann重排和Wolff重排反应,二者的核心步骤分别是酰基氮宾和酰基卡宾的重排,重排过程及后续反应均非常相似。将两个反应如图 8所示进行展示讲解后,学生不仅对重排过程,而且对Hofmann重排为何会脱羧得到少一个碳原子的胺均会有更深的理解。
图8
再如,醛酮和重氮甲烷反应的产物与Beckmann重排、Baeyer-Villiger氧化的产物相似,分别在羰基一侧插入了-CH2-、-NH-和-O-基团。这几个反应都涉及重排,机理也类似。在课堂上,当教师如图 9所示将这几个反应同时在PPT中展示出来时,学生常会发出恍然之声。在随后的课堂练习中,相关反应学生很少出现记忆缺失性的错误。
图9
3.3 教学成效
在过去的一学年中,作者对重排反应采用(不限于)上述归纳教学方法进行讲解,配合课堂提问、讨论和小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到了加强。从两学期期末考试中涉及重排反应的题目得分情况(表 3)可以看出,学生得分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可以主动去查阅相关重排反应的背景和最新进展,并和老师讨论。以上均显示这样的归纳教学方式体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类似的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知识点的讲授,甚至是相应的教材改革中。
4 结语
本文从机理的角度出发,对大学有机化学中零散分布于各教学章节的重排反应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归纳、比较和总结。结合教学经验,从独特的角度对相关的重排反应进行了剖析,基本涵盖了大学有机化学涉及的所有重要重排反应。我们也将这些理解融入到归纳性教学之中,结果表明通过归纳性对比学习后,无论是课堂反馈、小测、相关内容的考试得分、还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均显示出学生对重排反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展现出了优良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类似的方式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系统性知识点的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