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璐瑶, 朱祉翡, 李晨瑶, 黄又举, 徐伟明. 文教融合,以学促保——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在化学与社会课程中的呈现为例[J]. 大学化学, 2023, 38(9): 6 -13 . |
[2] |
臧丽坤, 路丽英, 闫红亮. 以“三全育人”为导向的化学与社会课程思政探索研究[J]. 大学化学, 2023, 38(8): 9 -14 . |
[3] |
刘葵, 林茜颉, 何旭娜, 蒋琳, 黄燊, 梁毅, 王红强, 李庆余, 吴强. 创新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助力专业人才培养——以广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J]. 大学化学, 2023, 38(5): 92 -100 . |
[4] |
岑智核, 朱彬琰, 黄又举, 章鹏飞, 徐伟明. 货币演变进程中的化学隐推力解析——推荐一个化学与社会沉浸式思政教学案例[J]. 大学化学, 2023, 38(2): 132 -139 . |
[5] |
王志宏. 化学通识课程“人文化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中国陶瓷的魅力[J]. 大学化学, 2023, 38(2): 140 -146 . |
[6] |
李佳轩, 邹培杰, 陈晗萏, 黄又举, 章鹏飞, 徐伟明. 化学类通识课程中“科技传承”与“文化自信”的融合——以古代典籍《天工开物》在化学与人类文明中的诠释为例[J]. 大学化学, 2022, 37(10): 2109083 -0 . |
[7] |
谢洪珍, 干宁, 李天华. 化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三维度一核心”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化学与社会为例[J]. 大学化学, 2022, 37(10): 2109092 -0 . |
[8] |
朱彬琰, 王程, 李万梅, 章鹏飞, 徐伟明. 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化学与社会”课程建设与实践——以“一带一路”知识体系构建为例[J]. 大学化学, 2021, 36(7): 2011011 - . |
[9] |
侯华, 王宝山. “类比”方法在化学通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 大学化学, 2021, 36(7): 2102037 - . |
[10] |
杨占旭, 蔡天凤, 胡跃鑫, 宋丽娟, 王吉林, 施岩, 李剑, 钱建华. 具有石油化工特色的应用化学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21, 36(5): 2012007 - . |
[11] |
邱建华, 沈星灿, 唐劲军, 许燕红, 蒋邦平.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国家级化学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 大学化学, 2021, 36(5): 2010072 - . |
[12] |
吴亚, 史俊, 吴丽. 有机合成协同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 大学化学, 2021, 36(3): 2007077 - . |
[13] |
王献, 李琳. 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以大学通识课程“走近诺贝尔化学奖(双语课程)”为例[J]. 大学化学, 2021, 36(3): 2007059 - . |
[14] |
谢旻轩, 邹培杰, 徐伟明. 化学与人类文明通识课中的思政教育——以法为圭臬育新人[J]. 大学化学, 2021, 36(3): 2011058 - . |
[15] |
郭玉鹏, 赵岩, 高焓, 高娜, 李根. 基于中国大学MOOC和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化学与社会课程在线教学实践[J]. 大学化学, 2020, 35(5): 217 -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