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世纪60年代发生“反应停”事件以来,药物手性的研究在新药研发领域引起了极大关注。手性异构体在生物体中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药理、药物动力学、代谢和毒理活性等。近年来结合手性光谱的手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在手性药物的分析、测定和分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这对于手性药物对映体含量的检测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介绍了钴-60源及其在辐射化学基础研究、无机纳米材料的辐射还原制备、高分子材料的辐射合成与改性及核反应堆与核燃料循环中的辐射化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及在工业、农业和医疗领域中的辐射加工应用。由此期望引导公众去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辐射技术,使辐射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在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的大形势下,通过专业认证已经成为一流专业的必备条件。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专业于2018年完成了中俄联合国际专业认证,并获得最高等级——第三级认证合格证书。本文我们将从“适应度、达成度、满意度、支撑度、保障度”五个方面出发,谈谈我们对理科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的理解。
提出建设分子模拟实验课程的设想,并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编写了实验讲义,内容既涵盖了经典的实验项目,也包含了前沿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有开放型探究实验。本文总结了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基本内容、考核方法、目前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鉴于近化学类的非化学专业院系较少开设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课程,他们接触到的计算化学知识十分有限,通过对普通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引用一些计算化学的模拟研究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新普通化学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天然产物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训练学生掌握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熟悉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分析了当前天然产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近年来,我们有针对性地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革,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素养得到了提高,同时提升了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生物化学课程是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基础课,在对化学专业的学生授课时,我们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加减法教学改进建议,包括精简与整合教学内容、融入诺贝化学奖与前沿交叉成果,展示了经典理论与交叉前沿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根据氮族元素这一章节的知识特点并结合自已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体会,从利用化学原理讲透物质结构与性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善于归纳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注意本族元素及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等方面探讨了无机元素化学的教学改革,旨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记忆并掌握元素化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日趋便捷化和多样化,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通过分析比较四种先进教学方法与技术的特点,针对课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最终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构建了一种包涵传统教学(TCTM)、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堂(SPOC)和翻转课堂(FCM)的混合教学新模式,三种教学方式的使用比例大约为50%:35%:15%,力求发挥各自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进行了培养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实验化学是石河子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公共基础课程。本文介绍了实验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构建了由课程资源准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三者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契机,依托我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实施。经学生问卷反馈,教学效果良好。
近几年来,校内SPOC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方向之一。分析化学是化学与化工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长沙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在基于SPOC教学平台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尝试,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分析化学SPOC教学建设的思考。
普适气体常量R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也是贯穿普通化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常数。文中介绍了普适气体常量的由来、数值测定、物理意义及在普化教育中的应用,同时对不同公式中R的取值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旨在为非化学专业理工学生补充关于R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普通化学的基本原理。
以“化学品的认识和安全事故应急能力”为主题,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通过科学、通俗、新颖的线下活动/线上宣传,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普及化学品基础知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法。旨在提高大学生对各类化学品的认识水平,遇到化学品突发安全事件能够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以及发生化学品突发事故后能准确识别有用信息。
这是一项利用热缩材料的特性可以“自己动手做”(Do It Yourself,DIY)小制品的科普项目。通过该项目,公众可以初步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熵致形变原理,本文还介绍了该项目在化学科普活动中的初步成效与特点。
从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出发,以鸡蛋壳代替氯化钙为原料制备过氧化钙。设计蛋壳预处理过程,提出适合学生操作的由蛋壳制备氯化钙溶液的步骤。优化了教材方案中的双氧水和氨水用量。最终产品无水过氧化钙的产率在70%左右,纯度大于75%。
详细介绍了南京大学大学化学实验室的玻璃仪器管理工作,在阐述玻璃仪器对于大学化学实验重要性的基础上,依托本实验室研发的自助式玻璃仪器补偿系统进行了新型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证明,该系统不但可以实现玻璃仪器的精细化管理,而且还明显提升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效率。结合实验室近年的玻璃仪器折损情况,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同时,对自助式玻璃仪器补偿系统的可拓展性进行了探讨,设计提出“云柜式”玻璃仪器管理系统。云柜系统通过预约终端和预约平台实现学生和实验室管理员的无缝对接,使得玻璃器材预约、存取环节得到有效管理,玻璃仪器的领用更加安全、便捷。
在三氯化六氨合钴制备和化学分析的原有实验基础上,我们设计了钴和银的回收再利用实验。钴和银都是重金属,对环境有污染;设计实验从产物三氯化六氨合钴中回收氯化钴,从化学分析氯含量实验产生的废弃物中回收硝酸银,最终实现重金属化学试剂的回收再利用。该实验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探究兴趣,降低实验室成本,以及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设计合成了两组含氟的四取代苯化合物,苯环上的两个氢分别与F构成邻位和间位。所得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氢谱确认后,均为混合物。两组混合物芳香区氢谱简单,但又极具典型性。每个化合物苯环上的两个质子的氢谱均清晰体现了氟对其的邻近及远程耦合。此外两组共混物,一组有谱图重叠,一组没有,也可以作为既典型又简洁的共混物氢谱示例。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K带位置计算是谱学导论课程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总是出现种种问题,很难得到正确的结果。本文对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K带位置的计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说明,力图帮助学生掌握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K带位置计算的问题。
对中国化学会新修订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与《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的不同之处进行解读,对取代基命名的基本原则、取代基碳链编号的方式进行了归纳、分析,整理汇总了本科有机化学教学中常见取代基的名称,便于大家教学和交流。提出了有机化合物命名的系统化、规范化、简单化、一致化及“向后看齐”等原则,取代基碳骨架无特殊编号规定时采用基碳原子编号为1的方案,仅保留少数取代基俗名(普通名),对于甲酰基相关基团的命名提出了建议。
戊戌维新时期创办的化学公会是我国第一个化学专业团体,通过对它的背景及创办缘由的研究,发现其对化学专业社团的成立和发展起着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元素化学是一门经验性较强的学科,通过描述或枚举的方法讲述元素的性质在教材和文献中随处可见。在Scifinder数据库中,每年新增数以百万计的新物质,推动着对元素化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尽管化学工作者在长期实验工作中积累的第一手经验和直觉仍然非常宝贵,但效率已不足以满足当前材料和分子设计对分子性质的需求。数据库中的海量资源为新规律的发现提供机遇。我们用大数据的方法分析稀土配合物的结构性质:将剑桥晶体结构数据库中的稀土配合物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归类,统计有关配合物结构的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样本数据与典型案例,我们得出了稀土配合物结构的普遍规律。基于我们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总结与展望了大数据在化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