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教学研究会第三次会议以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为主题,介绍了教指委制订的实验教学建议内容,并就今后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本文介绍了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当前的改革进展及其局限性,总结了部分高校在实验的目标导向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改革、教学达成度考核设计、实验新原理新方法引入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论述了近期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对今后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普通化学英文小班课的教学情况,以及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进行的尝试。课程强调一对一启发式教育,力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引导性地提升学生全方位的学习能力。
近几年,为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的新要求,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中成果与不足并存。本文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模式、不足之处、成效与展望5个方面,总结并探讨了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中"拔尖计划"学生的进阶培养模式。
概括了以往高校和企业合作的主要模式,分析了各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探讨了通过校企多方深度融合,构筑协同创新中心引领下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并以湖南理工学院化工类专业为例,介绍了我校在协同创新引领下开展校企合作的经验与效果,对今后的相关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进行了同素异形体概念的探讨。简要叙述了氢和硼2种典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各种同素异形体的存在、组成以及结构、制备和性质,首次将多种硼富勒烯、硼纳米管、硼单层平面等晶态硼的内容补充在硼的同素异形体中,并强调了计算化学对同素异形体的预测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制备的作用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
化学基本原理植根于各类材质文物的保护技术中,在文物保护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地位。以化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新方法与新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文物保护的手段,为文物保护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设计了一个科研参与型的大学化学仪器分析实验。本实验应用MPT原子发射光谱仪对米粉中的金属元素(Ca,Cu,Fe,Mn)进行了检测分析。对影响金属元素检测性能的实验条件,如微波等离子体炬的微波功率和维持气流量进行了系统的考查及优化。最后,通过对样品进行测定,证实与标准含量相符,结果比较满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学习和掌握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原子发射光谱的机理和仪器测试条件的优化。
针对在Fe(OH)3胶体纯化过程中,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纯度的Fe(OH)3胶体的问题,探究了两种Fe(OH)3胶体纯化的新方法,冷热交替渗析法和混合离子交换树脂法,并且对两种方法的最佳纯化条件及其各自的优劣进行探索。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冷热交替渗析法,60℃热水浴渗析35 min后冷水浴渗析15 min,胶体的电导率可达560 μS·cm-1;而混合离子交换树脂法,当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总质量为10 g,且质量比为1:1,粗胶体的体积为45 mL时,胶体的电导率可降至42 μS·cm-1。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对色谱法中的谱带作了具体的定义。详细论述了谱带与色谱峰之间的关系,指出分析谱带是研究色谱现象的基础。色谱法中的色谱峰并不局限于色谱图中的色谱峰,只要是组分的分析谱带,都可以形成一个色谱峰与之相对应。
主要以基本方程、微分式和积分式三种形式,归纳了物理化学状态函数的计算公式。对相类似的公式归类,通过比较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非经典碳正离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应中间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研究的意义。本文以碳正离子理论的发展为主线,以历史上非经典碳正离子(特别是降冰片基正离子)之争为中心,简要综述了Winstein、Brown和Olah三人的观点,并结合最新进展进行评述。此外,还对除降冰片基正离子之外的非经典碳正离子进行了适当的讨论。
结合分析化学课程学习与文献研究心得,对化学测量过程中信息流传递及其包含的哲学思想进行简要的讨论,旨在帮助本科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课程时能发现各种分析方法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对分析化学知识体系有较为系统的理解与掌握。
记述了我国著名有机合成化学家、兰州大学资深教授李裕林先生在祖国的大西北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的主要贡献,其中包括三尖杉酯碱类化合物的半合成,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狼毒素、大环二萜类、桉烷类和沉香呋喃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