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厦门大学本科分析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本科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知识处理和学科知识体系一体化构建进行了初浅的探讨。提出了一种基于识别诱导信号激励与信号传感的化学测量一体化知识体系,并结合多元化创新思维教学案例对其教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以师范院校面向学科教学(化学)专业教育硕士开设的“教育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课程为例,研究了SPOC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方法,分析了采用翻转课堂的SPOC教学流程的教学设计策略,比较了应用SPOC教学模式前后的学生学习效果。
问题、项目引领式教学法可分为问题引领式与项目引领式教学两个部分。问题引领式教学法可用于课程的基础部分教学;项目引领教学法主要用于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目前亟待解决的小的项目让学生提出思路及解决办法。通过两种方法的互相补充,可显著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能使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分析了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化学专业师资型毕业生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问题的起因提出了改进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等几方面建议。
在碳金融为首的化学与经济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化学知识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化学的思维方式对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在研究问题时意义重大。在分析经济与管理专业生源差异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进行文理渗透型的化学与社会课程建设的方法。进一步提出了将传统的化学与社会课程与MOOC进行有机结合,使化学学习更加生趣和灵活化。
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英文教学是无中文基础的留学生的最佳选择。分析化学实验为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本文针对药学专业留学生分析化学实验课的全英文教学过程,从课程的教学安排、教材选用、教学师资、授课方式和考评方式等方面讲述了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希望为开设同类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不仅会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拓宽并延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该实验项目最初源于作者的科研课题,综合蛋白的结构、荧光标记DNA与DNA分析仪在酶动力学方面的应用,比较不同DNA聚合酶的结构差异对其复制功能的影响。本实验属于综合化学类实验,可以将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研究探讨了对管式炉催化反应教学实验的改进,包括反应体系的选择、催化剂的筛选和合成、反应操作参数及产物检测气相色谱条件的确定以及物料输送管路的改造,发展了基于“乙醇脱水制乙醚”反应的新型、绿色管式炉催化反应实验教学体系。该实验体系运转连续平稳,教学效果良好,环保绿色,节能减排,切合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方向,适合高校化工专业教学实验使用。
文章详细介绍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峰操作的流程,对谱图中单峰和多峰的荷电位移、数据平滑、背景扣除、谱峰确认和多高斯拟合操作的数学流程进行了图解。我们认为,具有足够连续宽度和强度的峰值处才可以被判定为峰;谱图中可以进行含量定量的谱峰强度应在背景涨落的10倍以上;最后得到的分峰结果,还应进行统计检验。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碳负离子1,2-迁移和1,4-迁移两个反应的过渡态的分子轨道,发现在过渡态中迁移原子携带正电荷,剩余部分则形成双碳负离子。在1,2-迁移过渡态中,剩余的双碳负离子的HOMO位相与迁移原子的LUMO位相不匹配。但在1,4-迁移过渡态中,剩余的双碳负离子的HOMO位相与迁移原子的LUMO位相匹配。所以碳负离子的1,2-迁移是轨道对称性禁阻的反应,而1,4-迁移则是轨道对称性允许的反应。本文的计算可以为我国高等有机化学教学提供良好参考。
对单组分非理想气体,推导了它的逸度因子的微分方程式。对多组分非理想气体,推导了各组分逸度因子满足的微分方程式,定义了一个总逸度因子,并找到了总逸度因子和各组分逸度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样,对非理想溶液,推导了各组分活度系数满足的微分方程式,定义了非理想溶液的总活度系数,并找到了两者满足的关系。最后分析了逸度因子和活度系数之间的异同点。
介绍了酸碱平衡计算软件CurTiPot的基本功能与特点。结合大学化学在酸碱质子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延伸的教学内容,分别介绍了缓冲溶液pH的计算、酸碱滴定过程的模拟以及水中物质随pH的形态分布的计算功能的使用方法与应用实例。该软件在大学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了解溶液各项参数对溶液pH、滴定过程及物质形态分布等的影响,提升教学质量。此外该软件也可在科研工作中替代繁杂的人工计算,提高工作效率。
理想模型化法、标准状态法、可逆过程极值法和微元法是物理化学中具有典型学科特征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在物理化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应形成并贯穿整个学科。本文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归纳总结了四种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目的、处理方法及相应规定和结论,并对它们在物理化学理论体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例予以分析和说明。同时阐述了如果掌握并深刻领会了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将有助于学习者构建物理化学宏观知识体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