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功能多样化,生物体内响应性高及合成修饰方法简单易行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构建靶向药物传递系统。以具有靶向功能和刺激响应性的多肽为基础构建的药物传递系统,能够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肿瘤区域。药物传递系统到达肿瘤组织后,在肿瘤组织特殊微环境或外源刺激下,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这种具有特异性肿瘤靶向和刺激响应型的多肽载体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药物的抗肿瘤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常用的靶向多肽和刺激响应型多肽,并讨论了基于功能型多肽的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以无机合成化学为例进行了基于专业课程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加强本科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素质和精神,提升科研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课堂已成为教学中的得力助手,但目前在基础化学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探索智慧课堂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过程和作用效果,旨在实现碎片化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自我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并最终获取完整学习的目的。同时,能在有限学时内迅速提高学生严谨的科学意识、规范的操作技能。
基于智慧教学理念,借助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实践智慧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公共基础课大学化学为例,针对其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和教学过程信息不对称两个问题,利用微助教教学平台对传统直接讲授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为大学智慧课堂建设总结四点实践经验以及提供有价值的应用案例。
针对目前存在的物理化学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改革和探索,提出了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深化知识点理解,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良好的效果。
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基础化学分析实验课程,详细阐述了PBL实验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课堂实施方案,并归纳总结了课程建设过程的经验与不足。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采用PBL法进行化学分析实验教学,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过程的主体,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动手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就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授课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总结了我校开设仪器分析实验(全英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物理化学的学习前提是具有良好的高等数学知识基础及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物理化学普遍被视为最难学的化学学科。本文紧扣金课标准,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基于近年来作者在物理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探索,分析物理化学中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质谱成像是质谱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的前沿性科研领域,是一种将质谱技术和影像可视化技术结合而成的高科技“拍照”手段。它可以在没有特异性标记的情况下,对小分子、多肽、蛋白质等目标分子进行分析,在利用质谱分析提供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的同时,提供其空间分布和含量变化信息。该技术在生物医药、临床医学、病理学、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从化学的角度,对中华风味小吃臭豆腐制作工艺中涉及的化学原理进行科普,同时还介绍了其对人体健康的利弊,旨在丰富读者对这一中华传统小吃的科学认知。
第10届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在北京化工大学成功举行,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能检验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的情况,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实验仪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通过“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这个平台,高校之间更好地交流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经验,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水平。
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文以气相色谱实验为例,通过研究实验条件如柱温、载气流量、进样量以及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流比对分离度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溶液表面吸附原理,以升级后的最大泡压装置测定了25℃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表面吸附等温线,通过近似处理得到吐温-80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进一步求得吐温-80的亲水基截面积,分析了图解法处理数据的不足和实验开展的优势。该实验对学生学习和解析复杂的表面吸附等温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色酮醛为反应物,在四氢吡咯催化条件下分别与甲基吡唑酮或2-吲哚酮发生加成-消除反应,得到两类含有吡唑酮或吲哚酮结构的色满衍生物,并且通过熔点测定、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分辨质谱仪(HRMS)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
以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为原料,经Claisen酯缩合反应、酸性酯水解反应、热脱羧反应、亚硝化反应、脱肟反应、羰基还原反应、Aldol反应、邻二醇氧化裂解反应制备了水合茚三酮,对各步的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结合实例介绍采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物理化学实验仪器设备。证明SolidWorks软件用于设计仪器设备不仅大大节省了设计的时间和成本,并且还能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效果。
微课是在信息化时代和新教学理念下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针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利用微信公众号构建微课平台,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解决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安全培训、学生预习、学时少及实验内容多、实验药品购买使用受限、不能做有毒实验等问题。通过微课教学还实现了实验内容多样化、演示操作可视化,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动手能力,规范实验操作流程,便于学生对实验重点难点的掌握,同时增强师生交流,满足各层次学生要求,提高课堂效率。
以面向本科化学生物学交叉班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分析化学为例,从构建多维度关联的课程知识结构,营造意义丰富、身心沉浸以及层层剖析、步步推进的自主学习氛围,探索启发式与翻转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及教材分析和研究、课外实践、学习过程评价、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探讨分析化学课程的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途径,使学生不仅获得高级认知和高阶思维能力,而且在动心用情的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的本质和思想方法,促进知识向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转化。
以去氢弯孢霉素核磁共振波谱(NMR)解析为例,讲授本科化学和药学相关专业波谱分析课程NMR解析。去氢弯孢霉素结构包含苯环、双键、酚羟基、羰基和酯基等常见基团,NMR信号几乎无重叠、辨识度高,非常适合作为核磁共振波谱结构解析中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的授课内容。
化学的核心是基于原子分子的图像认识世界、创造物质,化学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思维方式。在物理化学类课程建设中,浙江大学化学系尝试把宏观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即热力学理论建立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具体地是先简述量子化学对单个原子、分子能级结构的处理,然后利用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原理,从这些量子化的能级导出宏观系统的三个基石性概念(能量、熵、温度)和一条基本定律(熵增加原理),从而建立分子图像的热力学。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直接从原子分子层面切入、弱化热机理论、理论与实验结果直接关联。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几个教学实例来分享我们的教学经验。
调查了国外近20余年来出版的与高分子化学相关的英文教材。介绍了这些英文教材的概况以及我国对这些教材的引进情况,并分析了这些教材的主要特点。这将对我们选取适当的高分子化学英文教材用于课堂教学以及编写高分子化学中文教材具有有益的启示。
详细分析并解答了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本届初赛试题对知识储备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对思维能力与解题准确度的要求略有提高。每一道题目都附有详尽的分析、讨论与解答过程,引导读者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通过推理、演算、论证等方法顺利解题。对于部分题目,还给出了科学背景介绍、知识拓展与思考题,鼓励读者了解题目背后的科学思想,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