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营养化学”通识课程综合互动性考评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and Interactive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Nutrition Chemistry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8-10-31 接受日期: 2019-01-2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8-10-31 Accepted: 2019-01-2
Fund supported: |
|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堂辩论”“社会调查”“养生文化推广”三种考试形式,以实践形式从不同侧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自选考试形式,参与评分过程。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结果显示,各种考试形式及其评分标准合理、有效,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给予全面系统的评估。
关键词:
Taking th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tak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guidance, the three forms of examination, such as "classroom debate", "social investigation", "promotion of health culture", were designed. In the form of practice, we could examin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use their 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e students freely chose test form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scoring process.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students'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all kinds of examination forms and their scoring standards wer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all of which could give a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刘敏, 冯清.
LIU Min.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促进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如何改变原有的纸笔考试或一篇论文定结果的局面,从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标准的单一化评价,转向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从注重对结果的评定转向重过程、重参与、重收获的评价[1],已经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本文以32学时的“营养化学”通识教育课程为对象,大胆尝试将“课堂辩论”“社会调查”和“养生文化推广”等教学过程与考评体系相结合,学生自设主题或辩题(教师审查)、自选考试形式,参与评分过程,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开放性思维,在实践性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提升能力,形成科学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1 对高校通识课程考试形式的调研和“营养化学”课程考试形式的确立
以选修“营养化学”课程的三年共1929名学生(700人/学年, < 120人/班,6班/学年)为本次研究对象,调查以问卷为主、网络调查和访谈为辅的形式进行。回收有效问卷1772份,回收率91.9%,即样本具有随机性,基于此样本的研究结果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现行通识课程考试弊端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 | 弊端 | 认可程度的比例 | ||
完全认同 | 基本认同 | 不认同 | ||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和授课内容 |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形成 | 16% | 72% | 12% |
考试形式单一,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 | 缺乏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全面考核 | 25% | 54% | 21% |
考试题型以客观性试题为主,且答案唯一 | 不能留给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空间 | 20% | 74% | 6% |
考试周一次成绩评定 | 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不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形成良好学风 | 18% | 70% | 12% |
由表1可见:现行通识课程考试方式存在一些弊端,考试形式单一,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统考多,因材施考少;客观题多,分析论述题少;一次性考试多,多次考试综合评价少;且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难以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全面素质进行考查,考试答案多数是唯一,没有留给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空间。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营养化学”课程内容和特点,设计“课堂辩论”“社会调查”“养生文化推广”三种考试形式,学生对考试形式及权重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学生希望的考试形式及权重统计结果
考试形式 | 学生认同程度 | 学生实际选择 | 权重学生意见 | 权重修改意见 |
随堂研讨与测试 | 25% | 25% | ||
实验 | 25% | 25% | ||
课堂辩论 | 34% | 23% | 15% | 三选一,占50% |
社会调查 | 55% | 42% | 27% | 三选一,占50% |
养生文化推广 | 51% | 35% | 23% | 三选一,占50% |
由表2可见:学生主要选择“社会调查”和“养生文化推广”这二种考试形式,可能是辩论更富挑战性,对表达能力和独立性要求更高。总体说来,学生对新的考试形式是认可的,渴望参与,提升实践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
2 评分标准的确定
表3 “课堂辩论”的评分标准
指标 | 评分标准 | 权重 |
语言表达 | 语音标准,语速适中,表达流畅;修辞得当,表述合理,引经据典,感染力强 | 10% |
逻辑思维 | 整体思路清晰,中心明确;推理过程严谨,层次清楚,逻辑性强 | 20% |
辩驳能力 | 准备充分,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得力,驳论精到,切中要害(攻、守、避合理) | 30% |
团队意识 | 分工合理,取长补短,衔接有序,互为攻守,配合默契 | 30% |
综合印象 | 仪态端庄大方,衣着得体,辩论有气势;尊重评委、观众和对方辩友 | 10% |
表4 “社会调查”的评分标准
指标 | 评分标准 | 权重 |
选题恰当 | 选题新颖,联系课堂所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 | 10% |
调查方案 | 调查问卷设计科学合理,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调查方法科学可行,调查有应急预案 | 20% |
调查过程 | 按方案有效组织实施,详实记录活动过程,获得第一手资料,组内分工协作好 | 30% |
调查报告 | 选题有现实意义,报告真实准确,分析严谨透彻,解决方案科学合理,总结客观 | 40% |
表5 “养生文化推广”的评分标准
指标 | 评分标准 | 权重 |
活动选题 | 选题新颖,贴近生活,将教学内容延伸和扩展,能面向社会大众 | 15% |
活动组织 | 宣传形式多样,组织有序(时间、地点、设备),分工协作好;有应急预案 | 40% |
活动过程 | 有吸引力、趣味性、互动性;专家参与提高影响力;受众面广,参与度大 | 30% |
活动反馈 | 活动参与者满意度高,活动组织者收获大,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 15% |
3 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考试的实施流程见图1。
图1
4 成绩分析
课程考试由课程组4–6位教师和小组长约10–18位学生评分,其中三个班的小组平均分见表6。
表6 每组平均分
考试形式 | 评分方式 | 组号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
课堂辩论 | 教师评分(正方) | 90 | 91 | 86 | 88 | 87 | 88 | 86 | 83 | 88 | 83 | 88 | ||||||
教师评分(反方) | 88 | 89 | 91 | 88 | 87 | 88 | 89 | 81 | 91 | 84 | 87 | |||||||
学生评分(正方) | 88 | 90 | 89 | 89 | 90 | 89 | 89 | 86 | 89 | 88 | 89 | |||||||
学生评分(反方) | 87 | 89 | 91 | 88 | 89 | 89 | 90 | 86 | 92 | 88 | 88 | |||||||
社会调查 | 教师评分 | 83 | 89 | 87 | 73 | 87 | 90 | 89 | 88 | 84 | 90 | 88 | 85 | 88 | 89 | 91 | 89 | 82 |
学生评分 | 83 | 90 | 90 | 83 | 86 | 91 | 87 | 87 | 86 | 88 | 86 | 85 | 84 | 86 | 87 | 90 | 84 | |
养生文化推广 | 教师评分 | 84 | 73 | 91 | 85 | 86 | 83 | 87 | 88 | 88 | 88 | 88 | 83 | |||||
学生评分 | 82 | 77 | 88 | 77 | 80 | 78 | 83 | 80 | 83 | 82 | 81 | 81 |
图2
表7 方差分析表
考试形式 | 方差来源 | 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F | 结论 |
课堂辩论 | 回归 | 64.0721 | 1 | 64.0721 | 15.28 | F = 9.22或9.05 > 8.68 = F0.01 (1, 15),F = 15.28 > 8.10 = F0.01 (1, 20),故回归方程在水平α = 0.01下是显著的线性相关,即学生评分占100%和0%的两组综合成绩线性相关:X = Y,学生评分占100%和0%的两组综合成绩基本相等 |
剩余 | 83.8825 | 20 | 4.1941 | |||
总和 | 147.9545 | 21 | ||||
社会调查 | 回归 | 114.8941 | 1 | 114.8941 | 9.22 | |
剩余 | 186.9882 | 15 | 12.4659 | |||
总和 | 301.8824 | 16 | ||||
养生文化推广 | 回归 | 111.6130 | 1 | 111.6130 | 9.05 | |
剩余 | 123.3870 | 10 | 12.3387 | |||
总和 | 235.0000 | 11 |
表8 各种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统计表
考试形式 | 平均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全距 | 中位数 | 众数 | 标准差 | 变异系数 |
课堂辩论 | 81 | 95 | 60 | 35 | 81 | 88 | 8.2248 | 10.21% |
社会调查 | 87 | 95 | 69 | 26 | 89 | 91 | 6.3272 | 7.27% |
养生文化推广 | 81 | 94 | 61 | 33 | 83 | 85 | 7.8190 | 9.65% |
由于三种不同考试形式原始分数的参照点不同,为了衡量学生成绩的优劣,利用转换公式
图3
从表8可见,各种考试形式平均分处于80至90之间,且都满足众数>中数>平均数,表明分数高于平均分的考生比例大于50%,考试难度适中;标准差6 < S < 8,变异系数在4%至20%之间,表明考试结果都是合理的。其中“养生文化推广”和“课堂辩论”平均分(81)相同,但考试成绩存在差异。“课堂辩论”标准差(8.2248)大于“养生文化推广”(7.8190),离散程度更高,能更好体现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能力上的差异。三种考试形式中,“社会调查”的全距(26)、标准差(6.3272)和变异系数(7.27)最低,说明分数分布集中,离散程度小;“课堂辩论”的全距(35)、标准差(8.2248)和变异系数(10.21)最高,说明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越大[4]。
“课堂辩论”的偏态系数为−0.6046,“社会调查”为−0.9365,“养生文化推广”为−0.6491,偏态系数的绝对值都在±1,说明各种考试形式成绩分布曲线接近正态分布,难易程度适中,能较好地衡量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情况[5]。其中“社会调查”的偏态系数最大,考试难度偏低,还须在评分标准的量化和实施过程方面加以改进。
5 结语
通过三种考试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尝试建立了反映学生全面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考评体系。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和处理显示:考试形式及其评分标准合理有效。其中,“课堂辩论”侧重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社会调查”和“养生文化推广”侧重考核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学生自设主题,自选考试形式,参与评分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师生、生生互动和社会适应性,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能力提升,学会合作。该考评体系受到学生好评(近三年评教结果平均分93.795/总分95),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