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传统大学化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困境,从"以学生为中心"和"过程管理"理念出发,聚焦知识的"接受、运用、拓展"和能力的"提升"等四个维度,引入课堂讲授、课堂练习、课堂问答、辅导答疑、课后作业、课堂演讲、课程短文和课外实践"等8个教学环节,开展了多维度教学模式探索,获得了初步成效,为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契机。
针对目前MOOC课程建设数量越来越多的现状和MOOC资源的利用问题,提出如何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用好MOOC资源,充分发挥MOOC资源的利用效益。本文首先对于纯MOOC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介绍了SPOC教学实践。以华中农业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MOOC课程应用为例,着重阐述了SPOC的4个主要作用:(1)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2)解决了从MOOC获得知识的零散性问题;(3)解决了对线上学习效果的担忧问题;(4)解决了纯MOOC学生参与度低迷的问题。结论是开设SPOC课程是用好MOOC的重要途径,并尝试与其他高校共建共享,通过合作进一步提升MOOC资源的利用效益。
针对以往实训课程教学中课程与行业脱节、学校专业教师没有行业背景、行业导师缺少课程设计能力的问题,以及新时期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亟需新型实训课程的开发。本文以化学专业分析检测技术校内实训课程为例,探索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在分析检测技术中的应用,实现了从重知识向重能力的转变,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构建了以项目驱动的化妆品与香料课程,从理论课、实验课、开放性实验、以企业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结合创客教育等四个模块探索了其建设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应用型课程实施方案。
"稀溶液的依数性"是化学化工及生物医学类专业必修的教学内容。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多维互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介绍了"稀溶液依数性"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包括明确互动目的、构建学习小组、提出互动问题、开展互动活动及实施互动评价等环节,通过小组探索、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等形式组织教学,达成多维教学目标。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注重师生、生生之间多维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针对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组成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该实验教学中实施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实施策略。通过明确互动目标,提出互动问题,体验互动活动和开展互动评价,授之以渔,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英才计划"是国家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所开展的一项培养计划。本文通过总结课题组近三年来对于英才学生的培养情况,提出了一套针对英才学生的"进阶式培养"模式。该模式对于培养具有科研兴趣的高中生,使"中学生英才计划"良好发展,实现计划初衷具有借鉴意义。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工科类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势必也要推陈出新。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方式改革、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及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通过超星学习通辅助高校有机化学课程分段考试方式的实施,学生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及格率和优良率得到了提高。这种方式重在强调平时知识的积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提高民族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化学创新人才,针对有机合成化学课程建设中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手段单调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依据"课前-课堂-课后"学习规律,构建"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实践考核"三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实施了细化教学目标,小班教学;并且丰富教学手段,引入双语、多媒体、可视化教学;增设综合创新实验,加强实践锻炼和改革考核方式等一系列举措,多方位、多角度探讨有机合成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这些措施,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合成化学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预期效果。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是"消化"细胞内蛋白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体内的"清洁工",它通过降解不能正常工作的或者无用的蛋白质来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泛素-蛋白酶体通路调控多个重要的生命活动,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DNA修复等。目前已报道的多种人类疾病与蛋白酶体通路的异常有关。经批准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也已成功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套细胞淋巴瘤等癌症,而正在开发的多个靶向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不同组分的药物,如去泛素化酶抑制剂等临床前测试药物,泛素化酶调节剂、新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等临床试验药物等也显现出更值得期待的疗效。本文简要介绍了与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相关的药物研发应用。
碳点作为碳家族的新兴纳米材料,不仅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而且具有易制备、原材料低廉、耐光漂白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良化学性质。本实验分别采用微波、水热和热解三种方法制备碳点,并采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分别测定三种碳点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并与有机荧光小分子进行比较;最后以硫酸奎宁为基准,测定三种碳点的荧光量子产率。该实验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碳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了解碳纳米材料独特的发光性能,还通过量子产率的测定使学生对三种分子光谱仪器的结构、原理和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本实验可作为10-12学时的仪器分析综合实验,对化学、应用化学及材料化学等专业的大三学生开设。
对传统气相色谱分离混合物的实验进行改进,运用正交试验分离毒性较低的正己烷和环己烷。以分离度和峰的个数为评价指标,考查进样量、汽化室温度、检测器温度、柱温、线速度和分流比六个因素对色谱分离的影响。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气相色谱仪器的构造和操作,加深其对柱效及分离度等理论知识的理解。
系统研究了Fe(OH)3溶胶制备过程中FeCl3用量、水解温度以及渗析时间等制备条件对溶胶粒径、电导率、pH和双电层电位的影响。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反射法研究溶胶胶粒的粒径,结果表明,随着FeCl3浓度的增加,胶体的粒径逐渐增大,光谱反射率逐渐减小,反射波长逐渐红移,符合量子限域效应理论。过量的Cl-对溶胶体系的电导率起到抑制作用,粒径越大的Fe(OH)3溶胶体系稳定性越差。在优化条件下cFeCl3为0.01 mol·L-1、水解温度100℃,渗析时间为1 d时,制备所得的Fe(OH)3溶胶在电场作用下的核质比(q/m)与积距比(v/l)最佳,测定所得的双电层电位ζ与理论值(44.00 mV)误差最小。
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化学基础课程,也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针对有机化学中化学反应条件和类型繁多的特点,作者提出了借助速记口诀来帮助记忆的方法。口诀编写时充分发挥汉语的博大精深优势和人类大脑的联想发散能力,力求精简顺口。口诀将零碎的内容有条理地归纳在一起,使抽象的化学反应能被快速记忆。速记口诀不仅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也可以协助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知识的终身掌握和应用。
自古至今以时间为序,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发展分为点→线→面→体四个阶段。引用主要史实文献将其串联起来进行解读,以利于周期表的深入教学,并作为相应科学研究之参考。
详细讨论了棕色环反应产物[Fe(NO)(H2O)5]2+中心铁离子的氧化态及Fe与NO的成键情况。综合文献中各种实验证据和理论计算,铁的氧化态在+2与+3之间共振,并偏向于+2。Fe-N-O的键角为180°,并对成键后NO键长略微变短进行了解释。
介绍了如何应用三维(3D)函数绘制软件和分子模拟软件制作波函数VRML3D图的过程。利用VRML的交互性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状态函数的性质,提高他们对量子力学的理解,提高结构化学课程中电子结构部分的教学效果。
介绍了一种Origin制图方法,直接绘制燃烧热测定实验中的雷诺温度校正图,用于处理燃烧热实验数据。与手工坐标纸作图相比,Origin直接制图法精度高,误差小,简便快速。与计算机多段分别线性拟合法相比,Origin直接绘图法不仅同样精度高、误差小,而且更加直观,更能反映雷诺制图法的本意,且能够直接观察到燃烧热实验的热漏情况。Origin直接绘制雷诺温度校正图法兼具手工作图和计算机线性拟合法二者的优点,值得推广。
科学理论的革新需要科学家具备较为全面的批判性思维。以科学发展史中"燃素说"的推翻和"元素周期律"的提出为例,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技能和习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尝试开发以科学史实为素材的批判性思维的习得途径。
含一价硼的硼烯化合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稳定的,本文从硼烯的电子结构着手,通过前人合成的一系列硼烯化合物,综述了稳定此类化合物的通用方法。同时本文简要介绍了金属和无金属硼烯配合物及其性质,其中的一些性质已经在固氮领域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