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Carolyn R. Bertozzi、Morten Meldal和K. Barry Sharpless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开创了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点击化学源于对有机合成方法学的改进,提供了一种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快速地偶联化学分子的新方法。生物正交化学的开发则起始于生命体系中糖质生物大分子的特异性标记和成像,发展出一类不干扰生命体系且不受生命体系干扰的连接反应。二者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成为了在化学、生物医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化学反应。本文从点击化学与生物正交化学开发中所涉及的化学基础概念出发,对这两种方法的前沿思想进行简要探讨。
论述了分析化学教学在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制订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建议的必要性和制订的依据,指出了该建议的使用原则。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明确了化学类专业分析化学理论相关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对当前我国分析化学教学研究、教学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具有参考指导作用。
开展物理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相融合的教学。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融入实验原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融入课堂并互动。实验课上引导学生学习实验设计思路与方法,提出严格的数据记录与处理要求,学生实验报告的逻辑性增强,可独立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能够正确分析实验误差可能的原因,对实验方案、方法和仪器可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融合的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该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和系部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为提高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生源多样化情况下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围绕教师教材教法,从优化理论教学资源、构建实践实训平台、课程思政元素应用、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开展建设,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助推高职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形成了培育学生成就教师的良性循环,改进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效果。为生源多样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针对当前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目标的制定、应用型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评价体系的重构等方面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OBE (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教学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案例,将OBE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前导学、课中实操和课后强化训练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易由于对相关化学原理理解不足等原因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理论化学研究可以直观形象地给出基础化学原理中涉及但无法直接观测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内部电子的运动规律,光、电与分子或分子中电子的相互作用等微观尺度的信息,将抽象的原理和理论教学内容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基础化学原理的理解。本文以气相色谱法分析醇系物实验为例,介绍团队将简单理论化学计算融入到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而采取的举措和实施效果。学生在完成传统实验内容的同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醇系物与吸附材料的相互作用,并完成对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等研究性任务。学情分析表明,该尝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理论的热情,加深了他们对化学理论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
基于2003年和2013年对湖南省6所高校化学本科生开展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于2021年再次开展了同质性调查和对比分析,发现化学专业在校大一到大三学生中存在课外阅读量下降、不重视期刊阅读、忽视图书馆借阅功能等问题。据此提出新生教育突出引导、课堂教学加强渗透、课外创新养成习惯和社团活动以赛促读等策略和建议。
在前期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将翻转课堂应用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在线学习、线下课堂展示、讨论与实验操作,以及课后巩固与提高。采用定量研究和问卷调查验证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习自主性,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
为解决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索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基于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目标和学习效果金字塔,以学生学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精心设计了引导式预习、精准式授课、互助式讨论、示范式点评和全程式考核的线上线下混合“五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
公费师范生政策对促进师资有效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部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省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无论是在办学的客观条件还是学生的主观能力水平都具有一定差距。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专业采用“两层三步”战略对公费师范生进行分层培养,因材施教。通过测试学生学情后对学生分层定级,优秀层级学生主要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学习,普通层级学生进行薄弱知识与基础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一段时间后实行学生层级的动态调整,以激发学生内在潜能。这一战略有效提升了公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学能力。
简要介绍基于OBE理论构建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案和课程目标。重点介绍围绕课程思政目标构建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素材库,结合典型课堂教学案例展示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凝聚为统一发展的整体,促使学生讨论、反思和体验,推动学生理解认同课程的价值目标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自觉和实践行动,达成最大学习成果,很好地实现了课程思政目标。
双光子吸收材料在高分辨生物成像、光动力学治疗和光限幅等领域备受关注。新型双光子吸收材料创制涉及非线性光学性质表征、光物理机制解析和构效关系构建。本文探讨了双光子吸收相关的光物理跃迁机制、开孔Z-扫描与双光子激发荧光方法的区别联系以及激光光源特性对双光子吸收性能测试结果的影响,最后对该领域进行展望。
基于合成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凝练出一类以“催化进程分离”为特征的新型催化串联反应。该类反应中各步反应从时间进程上先后分别发生,各自独立进行、互不影响,具有与《物理化学》教科书中传统催化串联反应明显不同的动力学特征。本文以一典型反应为例,介绍该类反应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合成化学领域的重要性,并基于文献中量子化学计算结果合理解释了“进程分离”的微观本质,给出了理解该类动力学特征的一般理论模型。
聚多巴胺发现于2007年,引起了材料表面修饰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回顾了聚多巴胺的发现过程及其形成反应机理,进而阐述了聚多巴胺在传感、癌症光热疗法、催化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合理展望。
Achmatowicz重排反应是一类重要的有机人名反应和特殊的氧化重排反应,在有机合成及药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Achmatowicz重排反应的产物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也被广泛用于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中。本文综述了Achmatowicz重排反应的机理,以及含溴氧化剂氧化、过氧化物氧化、高价金属氧化剂参与、光促进和酶催化的Achmatowicz重排反应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新机遇。
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对维持和调控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们也是多种蛋白质的功能活性位点,参与诸多生理过程。此外,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翻译后修饰也扩展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随着化学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基于活性的蛋白表达谱(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ABPP)分析技术在探究蛋白质半胱氨酸及其翻译后修饰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简要介绍了用于蛋白质半胱氨酸的活性蛋白表达谱分析方法,讨论了针对蛋白质半胱氨酸及其翻译后修饰的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近年来,光电化学技术逐渐发展为有效的有机合成手段。光化学高效的催化性能与电化学反热力学直觉特性的结合大大简化了某些有机合成路线。本文介绍了当前与光电化学相关的部分有机反应,总结了在光电化学中广泛应用的若干染料敏化催化剂,并展望了光电化学未来的应用前景。
人体的血液、体液和组织等样本具有丰富的信息,通过对其中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可以了解人体的患病或机体情况,这种手段被称为“体外诊断”。免疫诊断在体外诊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是免疫诊断的主流技术之一,基于抗体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原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在临床上不断普及,同时在食品和环境安全等领域也有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几大体外诊断技术,重点综述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原理、分类、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胶体金、金配合物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与药物研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生动的语言、拟人化的方式,从金元素的角度讲述了免疫胶体金技术检测新冠的原理和金配合物作为抗新冠药物的发现过程。
表面活性物质的表面张力等温线测定是大学物理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随着磷脂类表面活性剂的广泛应用,有必要在大学化学中更新经典表面张力等温线测定的实验内容,并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测量方法。以二硬脂酰基磷脂酰胆碱(DSPC)和二棕榈酰基磷脂酰胆碱(DPPC)为研究对象,应用界面张力仪测定了两种溶液表面张力等温线,计算了其表面超量和分子横截面积,并设计了拓展性实验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学生熟悉的羟醛缩合反应制备共价有机聚合物(COP)荧光材料;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自主思考和利用多种仪器分析荧光材料性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荧光材料应用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加密中——“去伪存真”,体验化学的魅力。
物理化学手段测化合物分子量是基础化学实验中的经典实验方法,也是本科生化学实验中重要的一项训练。现有的测量方法存在实验体系不环保、实验误差大、操作步骤难以控制且实验时间长等缺陷。基于实验的绿色化理念以及“两性一度”的教学要求,对现有沸点升高法测分子量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索:以异丙醇代替环己烷(丙酮)作为溶剂、苯甲酸代替萘作为溶质,采用水浴与电热棒双重加热的方式,配置数字千分温度计提高测量精度。改进后实验试剂绿色环保、设备操作简单、装置抗干扰能力强、方法重现性好且测量误差减小。立足基础,落实高阶,重视挑战,加强了学生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实践创新的思维。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化学学科的实验教学在化学本科培养体系里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2-硝基苯-1, 3-二酚的合成是一个经典的有机化学教学实验,在全国各高校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有着广泛的开展。本文以该教学实验作为案例,记录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副反应产物进行的详细探讨,并在探讨过程中提炼出了课程思政的两个重要要素,即培养科学思维与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对这两个要素在整个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中的延伸做出了展望。
物理化学中胶体化学部分原有实验是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和电泳速率测定,属于验证性实验,对胶体特征的表征局限于电学性质,缺少对粒径、光学性质的表征探究及创新训练。本文通过黄豆蛋白胶体的制备、表征和聚沉,将原先的验证性实验改进为具有综合性和探究性的实验。通过物理分散法获得黄豆蛋白胶体,对其粒径、光学性质、电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聚沉条件进行探究,最终获得豆腐产品。结果表明,黄豆蛋白胶体粒径范围为20–120 nm、最可几分布为51 nm,胶粒平均带电−41.8 mV。通过丁达尔效应,在与入射光垂直方向观察到散射的蓝光,并观察到透过的光呈橙红色。通过探究反离子种类、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加深了对植物蛋白胶体聚沉过程的理解。该实验引入了现代Zeta电位及粒度分析仪,加入了蛋白质聚沉的特殊情况,强化对书本知识的延伸应用。产品豆腐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利于思政教育,彰显化学魅力。
针对手性毛细管电泳实验“手性药物氧氟沙星对映体的分离检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手性选择剂取代度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详细研究了一系列不同取代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对氧氟沙星对映体分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映体的分离度随取代度变化显著,且取代度DS = 7.9时分离度最佳。依据取代度的测定方法,对市售羟丙基-β-环糊精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手性毛细管电泳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应用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之一。目前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实验项目较少,针对这一问题,在综合化学实验中增加本新创实验项目。实验以废弃菜籽油和甲醇为原料,氢氧化钠和氯化胆碱为催化剂,生成的副产物甘油与氯化胆碱原位形成低共熔体系,与产品形成液-液两相,促使反应正向进行,简化后处理,提高产品纯度和产率。GC-M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结果表明,产品纯度大于99%,产率接近85%。分离出的低共熔体系可循环使用。燃烧热测试表明其热值与矿物柴油相当。实验使用的原料安全低毒,涉及基础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燃烧热测定、分析化学等多门基础实验课程的基本操作和表征,适合作为应用化学专业三年级综合化学实验教学实验项目的补充。通过本实验,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技术,培养其主动探索精神,锻炼其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将绿水青山、环保低碳、变废为宝等课程思政理念融于综合化学实验教学。
利用两类双指示剂法、BaCl2法和电位滴定法等4种实验方法,分别测定了工业混合碱I (NaOH + Na2CO3)和混合碱II (Na2CO3 + NaHCO3)溶液中NaOH、Na2CO3与NaHCO3等3种成分的质量浓度(即单位体积溶液中组分质量)。计算和比较了不同分析方法测定结果的误差和标准偏差,对不同分析方法测定结果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并分析了产生误差及造成显著性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电位滴定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好,BaCl2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差;BaCl2法与其他3种方法测定结果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文内容不仅对工业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测定方法提供了一个参考,而且为酸碱滴定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综合型实验项目的设计方案。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常压蒸馏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文献的查询过程中发现,无论教材还是文章,对常压蒸馏的一些操作细节都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很多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对蒸馏操作的细节都存在误区。根据多年的有机合成实践经验,对从仪器的安装、使用方法到蒸馏操作全过程中的细节和常犯的错误进行详细的解析,与同行共同探讨,使学生快速掌握蒸馏操作技巧。
有机功能材料的制备已经成为现代有机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并逐步形成了与其相关的中间体和终产物合成产业链。目前,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主要涵盖单元操作和简单精细化学品合成。将国际前沿的先进有机功能材料合成方法及其性质表征引入到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有望进一步扩展教学内容,促进课程与新兴产业之间的衔接。基于此目的,本项目选择有机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这一有机发光材料的国际前沿热点,将材料合成与有机单元反应教学相结合,丰富有机反应教学手段的同时,指导学生认识合成反应在构建有机功能材料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将知识体系延伸至现代荧光光谱技术,展示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有机功能材料性质之间的科学联系,从而完成对“合成–分子结构–材料功能”这一知识链条的系统教学。通过本项目,学生不仅可以强化基础实验操作,完成传统有机化学实验学习,而且可以掌握核磁共振谱及荧光光谱技术,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过程,形成有梯度、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本实验用吡咯烷和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作为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催化天然香料(+/−)-香茅醛与甲醛的Aldol缩合反应并脱水合成(+/−)-2-亚甲基香茅醛。基于小分子催化的氢键诱导效应,我们选用二氯甲烷、四氢呋喃、无水乙醇三种溶剂进行平行反应,用薄层色谱法监控平行反应的转化速度,筛选相对最佳反应溶剂。同时,我们用共振离域理论解释原料和产物在核磁共振化学位移、薄层色谱比移值、液相色谱保留时间的差异。本实验弥补了有机化学实验在反应条件优化方面的空白。
基于电极反应活化能,预阳极化前后玻碳电极表面结构变化及氢键催化作用,以探究式教学模式讨论了预阳极化前后的玻碳电极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的伏安图差异形成的原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也会促进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中药槐花米中芦丁的提取”是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典的植物提取黄酮药物的实验。分析一系列植物提取的黄酮药物分子结构,可看出它们均由2-苯基色原酮(又称黄酮)分子衍生而来。实验中,发现黄酮药物的提取率偏低,不能满足目前人们对黄酮药物的需求,因此尝试用具有高效性的化学方法合成黄酮,并进一步合成其相应的衍生物。本实验分两步合成黄酮,首先利用羟醛缩合合成2’-羟基查尔酮,然后碘催化分子内的环合得到黄酮,实验时长约为6 h,既可作为教学实验,也可作为课后的探索开放性实验。本改进实验具有安全、易操作、重复性好,特别是相对于植物提取具有产率高的优点。此外,通过本次实验的改进,引导学生采用与本实验类似的方法,设计并合成了黄酮的衍生物——乙氧黄酮(治心绞痛药物立可定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本实验丰富了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通过设计包含催化剂制备、仪器表征和性质研究一体的综合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催化化学的认识,使得传统理论催化教学更加立体化。本综合实验包括使用沉积-沉淀法制备CuO/TiO2催化剂,使用拉曼光谱对催化剂结构进行物相分析,以及评价该催化剂催化CO氧化反应的性能三方面内容,使学生建立起化学材料“结构-性能”之间的初步认识,提升科研实践能力,为今后科研之路奠定基础。
通过对实验室安全相关市售书目进行调研,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实验室安全教材建设现状,并结合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为后续相关教材编写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实验室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的普及,加强资源整合。
在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中,周环反应不介绍官能团的性质,内容相对独立,理论性强,突出从分子轨道空间排布阐述有机反应的机理。尤其量子力学理论的引入,使周环反应的结果能够被合理“预测”,这对于有针对性地设计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很有指导意义。但是,抽象、枯燥的理论使教学难度增加,同时引发学生对于本章内容在学科应用中如何定位的困惑。本文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聚焦基本知识点,对周环反应理论进行简化处理,采用周环反应研究史中经典的福井谦一的理论萌芽与发展,以及Dewar苯衍生物、维生素B12片段的合成等实践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立足实践,推进理论思考与创新,同时培养学生对学科发展规律的辩证认识。
分析化学简答题是分析化学习题和考试中常用的考查形式。传统的做法更多是采用文字表述的方式进行解题,而文字的叙述其实并不清晰,容易产生歧义。本文介绍基于“量”的观念,采用严格的数学分析的方法来解答分析化学的简答题,使得解答过程更为严谨,更易于理解。
较详细地探讨了命名术语“母体氢化物”和“特性基团”的概念、含义及其对命名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意义。通过大量实例说明,用母体氢化物(parent hydride)的名称统一处理碳氢化物和其他杂原子氢化物的命名,可以更系统、更方便、更清晰地命名有机化合物;用特性基团(characteristic group)代替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来命名有机化合物,使每个原子只能被描述一次,不能被重复描述,从而更加准确地命名有机化合物。
受水的分解电压(1.23 V)所限,水系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普遍不高。本文在分析水系二次电池开路电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提高开路电压的几种新策略,并分别讨论其优缺点。
以“单电子原子薛定谔方程”为例介绍了综合理论演示、科学符号推导和数据可视化多种功能的开源Web平台Jupyter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借助于多样Python程序库学生能够交互式地学习理论概念、推导数学公式和理解波函数性质,可增强结构化学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也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为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南开大学开展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化学学院结合学科自身特点,践行科教融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方法,不仅能够引导本科生积极参加科研训练,还能将本科生的创新结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与“教学支撑科研”这样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本文介绍了一组比较典型的本科生参与“国创”项目的例子,从项目准备入手介绍了该“国创”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同学们所遇困难及收获心得等,希望将我们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化学相关专业的同学分享,助力他们更好地完成创新项目。